admin | 世界杯足球赛事
你是否会为一些根本不是你的错的事情说“对不起”?一旦事情出现了自己或他人不满意的结果,你是否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
你是否经常会为一些意料之外、难以控制的事情而心怀歉意?
当气氛突然冷场,大家都沉默无言时,你是否会坐立不安,担心是因为自己的话题选择不当?
最近在某平台话题“过度自责是没必要的精神刑具”成为了讨论热点。如果上面这些情况你经常会出现,那这篇文章一定要看看,因为你可能经常在过度自责!
“合理自责”是担当
“过度自责”是虐待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犯错,适度、合理的自责是改变的动力,让我们在回顾自己的行为时,能够确定哪些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但是,当“自责”过了度,演变成一种事情出错时的“条件反射”,让你沉浸在“这都是我的错”“如果我当时能”的懊悔与自我否定中,甚至让你认为自己是“坏的”或“有缺陷的”,这种过度的自我谴责就成为加诸在自己身上的沉重枷锁。
“合理自责”与“过度自责”之间其实存在两条红线,跨过任意一条,“自责”就会成为精神刑具,成为强加身上的折磨。
1
红线一:从行为自责升级到性格自责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自我反思中频繁出现对自我性格的否定和对个人特质的批判,如“我怎么这么笨”“我真的很差劲”“我是个不合格的家长”等表述,那么这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2
红线二:从承担责任上升到背负他责
“过度自责”的人倾向于将所有矛头都指向自己,对他人宽容,对自己挑剔。这种心理状态使得他们容易成为他人的“替罪羊”,在不经意间被推向担负全部责任的境地。
为什么我们会“过度自责”?
1
源头一:童年被指责的内化
大多数陷入“过度自责”的人,往往是因为从小时候获得的“肯定”太少,承受的“指责”太多。
比如一些父母会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孩子身上,指责孩子是自己不开心的源头。面对权威,小时候的我们没法指责,只能自责。渐渐地,将他人的指责内化为对自我的攻击,即使长大了、强壮了,依然会将这种思维方式作为应对失控和伤害的防御。
2
源头二:他人不负责的转移
我们有时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受害者有罪”的思维陷阱中,掉进“一定是我不好,所以他们才这样对我”的认知误区。
这种认知误区在很多情况下都可能出现。例如,孩子对同伴友好亲昵,对你却疏离抗拒;伴侣对朋友耐心关怀,对你却蛮不讲理;同事对所有人都满面笑容,对你却刁难挑剔。有时你很难理解这种敌意从何而来,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何避免陷入“过度自责”?
1
解药一:自我提醒
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将那种“这都是我的错”的过度自责转化为“事情会变成这样,有很多人需要负责,我只是其中之一”,那么原本压在肩上的重担可能会轻许多。在陷入过度自责的痛苦时,有两个问题非常有助于我们跳出自我攻击的思维陷阱。
1、我对某个状况有多少的影响力?
我们往往高估自己的影响力,而低估其他因素的作用,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自责。
2、我是唯一有影响力的人吗?
这个问题提醒我们,事情的发展通常不是由一个人单独决定的。往往有多个因素、多个人共同作用于一个事件,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2
解药二:他人提醒
研究发现,支持你的朋友和家人如果强烈反对你的消极自言自语,会有助于改变你对自己说话的方式。
这并不是寻找共情,也不是寻求安慰,而是希望他们能为我们指出:“这不全是关于你,你并不清楚对方正在经历什么,这可能不是因为你不好,也很可能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
长按下方二维码订阅↓ ↓ ↓
2024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运》
来源/科普中国
图片/摄图网
原标题:《过度自责是没必要的“精神刑具”,请迅速!立刻!停下》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