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动物之飞禽类象形字根:飞非燕鸟隹

admin | 世界杯足球赛事

“飞”指鸟在天上飞行。我们现在观察,会发现“飞”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往上升的起飞,另一种是在高空平飞。 这两种飞有什么不一样呢?

我们观察鸟飞的时候是从侧面看,这鸟是从底下往上飞,升上天去。

从甲骨文来看,正是像大雁分成了人字形,一层一层地在天上飞行。

到了金文就有点变化,像鸟飞的时候还叼了一个草,或者是其他一个东西。

到了小篆的时候,就把鸟飞的这个形象变得比较复杂了,像鸟不断地往上升,写成“飛”。它强调了“飛”是从底下往上升。

小篆的下方,实际上仍旧是两个翅膀展开的意思,到了隶书和楷书,就特别把它变成升起的“升”,就有了繁体的“飛”字。

“飛”字右边还是鸟在飞行,而左边是往上升,这才是叫飞。

我们常说飞翔飞翔,其实, 飞和翔是不一样的。

鸟的飞是翅膀向下煽动往上飞,要升起来。当翔的时候也是在飞,但翅膀不动,两个翅膀展开在高空盘旋。 翔为翅膀平直不动盘旋地飞。

今天的滑翔机就是这一原理。于是,关于鸟的飞翔又有了一个字,即是非的“非”字。

“非”的古文字本就写成现在这个样子, 它强调是两个翅膀要把它分开、平展开。我们加个提手(扌),就是排开、排列的“排”,要是加一个“告”字,就是靠近的“靠”。

鸟在飞的时候,尤其是大雁在飞的时候,前面的头雁叫一声,后面的大雁就要跟上飞,排成人字也好,排成一字也好,都要靠上去。所以上面是个“告”,下面一个“非”,就是靠上去的意思,头雁告诉后面的跟着走,跟着“非”。

鸟的两种飞行状态,一种是平地起飞的“飞——飛”;一种是高空飞翔(盘旋)的“非”。

原本表示飞翔的“非”字,为什么又用到了“是是非非”上呢?

“是非”的本意并不是对和错,而是把一个东西分开,不再是唯一的了。就像鸟展开两个翅膀一样,把它分开了,不再是一体了。于是这原本唯一的东西就是“非”了。

当一件东西被分后,成为两个并排,两个就要有一个对,有一个错,所以借意过来表示“是与非”。

在我国书法与绘画史上,一直有 “书画同源”一说。说汉字和绘画是同一起源,同根相生。写汉字其实也就是在画画,字中有画。是这样吗?

既然有存在这样的说法,肯定就有它的道理。只是在今天,汉字的起源不是所有人都可了解,所以就不明白为什么说“书画同源”了。

但是小编相信我们学了今天的这个汉字之后,一定就会对这一观点有所领会了。因为这个 汉字的古文字太像一幅简笔画了,简直快追上素描呢!

第二主角:燕

这个 “燕”字,是一个 非常典型的象形字。

从整个文字学来看它属于文,尽管我们今天楷体字的“燕”,每一个组字部件都可以摘开,但是它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就是一个燕子的形象。

“燕”的字形演变

到了小篆时,燕子的嘴里还叼着一个东西,大家都知道燕子筑窝需要衔泥的。

燕子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它属候鸟一类,天冷了就飞走了,天热了就来了;二是燕子的口裂特别大, 燕子捕食虫子是在飞行当中进行的。

到了夏天,当天气比较闷热,气压低的时候,很多蚊子、蝇子等昆虫飞行得都比较低,这时候燕子在飞行当中就开始逮虫。

所以燕子的 “燕”到小篆时候,就特别强调了它嘴里能叼东西,加了一横,两边是两个翅膀,中间是燕子肚子,下面那四点仍旧是它的尾巴。

隶变时没有多大变化,一直到楷书都是如此。 可见在已成形的汉字中,古人加入了很多细致的观察。

“燕”字上面是“廿niàn”字,指头部且嘴里叼着东西,不是草字头(艹),它与“燕 yàn”同韵“an”,表读音;

中间燕子的白肚皮画了一个空白的“口”字;黑色的翅膀“非”强调在两边,写成了“北”;最下面“灬”本就是燕子的尾巴。

燕子是候鸟。天气冷了,燕子不在北方而要飞到南方去,它喜欢炎热的地方,所以叫做“yàn”与“炎yán”字音近。

大雁也是南来北往, 秋天了就开始往南方去,所以也叫“yàn”,燕子的“燕”和大雁的“雁”都是“yàn”音,和两个火字的“炎”是同音,含有热的意思。

燕子是最愿意接近人类的鸟,人类也最爱护这种益鸟。这是有原因的:燕子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 一只燕子一个夏季可捕食各种害虫50万只以上,有力地保护了农作物。

农村的屋檐下常常能够看到燕子窝,而有燕子愿意选择筑巢栖息的农家,一般也被认为是吉祥、好运的人家。

中国古人一直认为燕子是一种很有灵性的鸟,农村也有老话说: 燕子不进愁家门。

也有人认为燕子就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玄鸟,《山海经》中玄鸟的初始形象就类似于燕子。

记得小学时有篇课文里说到燕子是所有鸟类中最会筑巢的,燕子巢在各种鸟巢中是最结实、最舒适、最漂亮的。

燕巢不像其他鸟巢一样随意,它是燕子辛勤地用唾液把衔来的泥和草茎粘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巢为皿状; 在鸟巢中确实算是豪华的了。

了解了燕子的一些特性之后,发现这种鸟真是 可爱又憨实,难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也那么喜欢它们、称颂它们,诗词文字和对联里也不少它们的身影。

如:

飞花如趁燕子,直度帘栊里。 (宋·陆游)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

营巢燕子逞翱翔。微志在雕梁。(宋·王安石)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唐·杜甫)

······

燕子是典型的迁徙鸟,夏天遍布全国,冬天冷了就要往南飞, 到温暖的热带地区过冬,才有虫子可吃。燕子南迁的地域可以直到印度、马来西亚、澳洲、南非等地,别看它个儿小,却也是特别能飞的。

不知道学完“燕”字的你有没有也喜欢上“小燕子”呢?如果有的话,回头可以上网查找更多与燕子有关的信息,相信了解更多会更喜欢。 燕不但是益鸟,更是“义”鸟。

第三组:鸟、隹

如果不是学《双法字理》,我还真不知道原来在几千年之前的”鸟“字长这样啊!

今天继续来看一个像简笔画似的象形字,同样和鸟有关。不过,这鸟的个性听起来比人还强呢?

“鸟”的字形演变

“鸟”字就是一个喜鹊的形象,从甲骨文、金文来看是个鸟的样子,似乎不是很像。因为造文字时的象形化不是我们今天的美术写真,在那儿搞素描、拍照,但大体是个鸟的形象,这个没问题。

所以许慎在解这个“鸟”字的时候,专门加了一句叫“长尾禽总名也”。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鸟”字的古文字本义就是特指的长尾鸟。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鸟中,什么鸟尾巴最长呢?有人说孔雀的尾巴很长,野鸡尾巴很长,但这些都不常见。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常见的就是喜鹊,在民间老百姓又把喜鹊叫做“麻野雀”。

因为这种鸟身上有点点,像小麻子一样。喜鹊鸟不容易喂养, 它性情很烈,你如果捉住它,它宁肯饿死也不顺从人,野性很大,所以叫野麻雀。

“褭”字到小篆线条化时初具字形。上撇为头顶的毛,中间是头部和表示眼睛的一点,下面是长羽和爪子的四点“ 灬 ”。简化时写成“鸟”

喜鹊是很有人缘的鸟类之一,喜欢把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在居民点附近活动。

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关于它有很多好听的神话传说。传说喜鹊能报喜,有这样一个故事:

贞观末期有个叫黎景逸的人,家门前的树上有个鹊巢,他常喂食巢里的鹊儿,长期以来,人鸟有了感情。

一次黎景逸被冤枉入狱,令他倍感痛苦。突然一天他喂食的那只鸟停在狱窗前欢叫不停。他暗自想大约有好消息要来了。果然,三天后他被无罪释放。是因为喜鹊变成人,假传圣旨。

有这些故事印证,画鹊兆喜的风俗大为流行,品种也有多样:如两只鹊儿面对面叫“ 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 喜在眼前”;一只獾 [huān]和一只鹊在树上树下对望叫“ 欢天喜地”。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 喜上眉梢”。

齐白石《喜鹊登梅》图

喜鹊不大挑食,是一种食性较杂的鸟,食物组成随季节和环境而变化。夏季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其他季节则主要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食小鸟、蜗牛与瓜果类。

依据科学工作者在南京与湖南的调查, 喜鹊一年的食物当中,80%以上都是危害农作物的昆虫,比如蝗虫、蝼蛄、金龟子、夜蛾幼虫或松毛虫等,15%都是谷类与植物的种子,所以,喜鹊对人类是很有益处的。

话说喜鹊还是一种很 聪明、机警的鸟,觅食时常有一鸟负责守卫,即使成对觅食时,亦多是轮流分工守候和觅食。雄鸟在地上找食则雌鸟站在高处守望,雌鸟取食则雄鸟守望,如发现危险,守望的鸟发出惊叫声,同觅食鸟一同飞走。这合作精神很不错呢!

喜鹊和燕子很像的一点就是它们也很善于筑巢,但通常是在大树上营巢,且 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由于鹊巢所用的枝条粗大,雌鹊体力似难以胜任,大多由雄鹊负担运输。

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远看似一堆乱枝,实则较为精巧,近似球形,有顶盖,外层为枯树枝,间杂有细毛草和泥土,内层为细的枝条和泥土,内垫有细碎的棉麻、纤维、草根、苔藓、兽毛和羽毛等柔软物质混在一起压成一床 “弹簧褥子”。

由此看来,喜鹊鸟对生活的追求还是挺精致的吧。

大型的喜鹊巢高80厘米,横围直径60厘米,一人难以合抱。由于鹊巢又高又大,目标显明,因此便经常被那些不自营巢的鸟类,特别是红脚隼侵占。

我国古代《诗经》中有“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诗句,以及由此引出的成语“ 鸠占鹊巢”说的便是这种现象。

民间传统的乞巧节——牛郎织女相会时的鹊桥也是由喜鹊搭起来的,传说鹊桥是鸟神受牛郎织女的真挚情感而感动而派来的喜鹊搭成的桥。

以前只是知道鸟儿会飞,会捉虫,学完这个鸟字,小编对鸟类可是要刮目相看了。原来它们 筑巢时的用心和勤劳、生活中的合作与聪明,还有遇事时那些小脾气、个性,可爱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人类,而且它们还比人类更加地单纯、善良。其实动物世界里有许多事情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点击观看精彩视频&学习~☟

来自内蒙赤峰市百禾童子园汉字班

蔡泽同学讲《双法字理》: “隹”以及“隹”字家族

接下来分享的 就是“隹”以及“隹”字家族的一串字。

我们说 今天学习汉字,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当中体验汉字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那这个 “隹”字, 它的本意指的也就是麻雀,在我们生活当中非常的常见。

我们在街上走着的时候,就有很多的小麻雀在道路上停着对不对?有没有仔细观察发现它这个小动物有怎样的特点呢?

那接下来呢, 一起来观察一下,仔细地来把它进行分析。我们先来看一下“隹”字的古文字:

“隹”字的甲骨文, 就是刻画了一个小麻雀侧面的形象,上面有头,旁边有翅膀,下面还有它脚的部位。

到了金文的时候呢,则是笔画变得更加圆润了一些,但依稀可以看到是一个小麻雀,一个轮廓的形象。

到了小篆 笔画呢,笔画、线条则变得比较圆润了一些。到了隶书的时候,左边则变成了一个单立人,右边呢,依然是一个鸟

,一个侧身的一个形象。

有没有人想知道 为什么左边是一个单立人呢?

之前我们也说过了,小麻雀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十分的常见,尤其是我们在庄稼成熟的时候,它会到我们的庄稼地里面去吃谷子。

还有呢, 我们到秋天收秋的时候,也会到我们的场地里面去吃谷子。因为人们经常地能看见它,于是也就把它画了下来,所以在这里,左边加上了一个单人旁,更加突出了与人们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那“隹”的读音读作zhuī, 也是模仿了小麻雀的叫声而来。仔细观察小麻雀的叫声,它就是zhuī zhuī zhuī zhuī zhuī zhuī地在叫,所以这有了声音的来历,有则仿之 无则嚷之。

那我们接下来看一下, 用“隹”再造的字。用“隹” 再造的字都用了麻雀的这个特性。

首先第一个字 就是前进的“进”,那从这个“进”的繁体字“進”来看,它的左边是不是有一个“隹”字呀?

仔细观察小麻雀,你会发现 小麻雀它一般都是蹦着往前进,没有说一个麻雀它会大大方方地往后倒退的。它如果想回到刚才那个原点的话,它需要绕一大圈才能回到原点。所以在这里加上一个“隹”,就有了表示前进的含义。

那为什么简化汉字的时候, 上面又变成了一个“井”呢?打井也都是往前进的,没有说往上来打井的是不是。所以简化汉字的时候,写成一个“井”也是不无道理的。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字更是常见了:“推”。我们今天出入各大商场或者是饭店的时候,门把手上都会有非常显眼的“推 拉”二字。

那么我们有没有仔细地感受过, 它让我们推的时候,我们是往前,那往后拉你能打开吗?不可以。所以都有了表示前进这一动作,因为是与手部动作有关,所以左边加上了一个提手旁来表示。那右边加上了一个“隹”,其实也是前进的进的一个省略,都有表示向前的含义。

那说到小麻雀的特征, 我们还知道,没有说小麻雀有一只一只出现的,它们一般都是集群、成群出现的,所以说集合的集也有一个“隹”。

集合的集,这是我们今天普遍写的这种写法,但是它还有另外一种形体“雧”,上面则是写了三个“隹”,古人以三为多,所以画三个,更能突出了小麻雀的群集性。

后来到了简化汉字的时候, 嫌写三个太麻烦,于是呢 就有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集合的“集”。

小麻雀也是在古时候 捕猎的一个对象,包括我自己小时候家里有个院子,老一辈的人也会放点谷子,整个篓子,一拉,有小麻雀呢就会掉入这个陷阱里面。

然后呢, 把这个毛摘吧摘吧,然后烤着吃。那这个关于烤小麻雀又有了一个字,也就有了焦这个字。很多人都以为底下写了是一个四点水,其实并不是它的本意,这是表示的四点火的含义。

那我们在烤东西的时候, 难免它的动物的这个外表的这些肉质会变黑。而且呢,焦焦的味道也非常的香,所以这个字呢,就把烤鸟的这种现象体会得淋漓尽致。

那除了这个鸟烤焦了以外, 我们今天还常吃到一个水果,里面有这个焦,大家能想象的吗?就是香蕉。

香蕉呢是一种水果, 也是一种植物 ,所以上面加上一个草字头来表示,那下面加上一个焦,又是为什么呢?

可能这边(南方)的人呢, 吃到的水果一般都是比较新鲜的,可能从树上直接摘下来就可以吃了。但是到我们北方的时候呢,因为需要空运过来,很多香蕉到了我们这之后,身上就会长了这个小小的黑斑,好似被烧焦烤焦了一般。

那如果说放的时间更长的话, 它则变成通体都是黑色的了。所以在这里用了一个“焦”来表示香蕉的含义。那为什么要加香呢?

我们仔细闻一下这个香蕉的味道 是不是有股清香啊?所以香蕉就叫做了香蕉。而且我们今天有一种花称之为美人蕉,这种花开过后,花瓣落了之后,花心部分会呈现黑的斑点,所以这也是叫了“美人蕉”的一个含义。

那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隹” 以及用“隹”再造的一些字,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如果说一个“文”我们掌握了,一串字学起来简不简单?我们还容易忘记吗?是不是就不容易忘记了!

这也是 张老师所说的多学一个会比较更简单一些。

本文改编自《双法字理》,作者:白双法老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