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女足世界杯预测
「EU」重定向至此。关于其他用法,请见「EU (消歧义)」。
欧洲联盟
其官方语言中的名称
保加利亚语:Европейски съюз克羅埃西亞语:Europska unija捷克语:Evropská unie丹麦语:Den Europæiske Union荷兰语:Europese Unie英语:European Union爱沙尼亚语:Euroopa Liit芬兰语:Euroopan unioni法语:Union européenne德语:Europäische Union希腊语:Ευρωπαϊκή Ένωση匈牙利语:Európai Unió爱尔兰语:An tAontas Eorpach意大利语:Unione europea拉脱维亚语:Eiropas Savienība立陶宛语:Europos Sąjunga馬爾他语:Unjoni Ewropea波兰语:Unia Europejska葡萄牙语:União Europeia罗马尼亚语:Uniunea Europeană斯洛伐克语:Európska únia斯洛文尼亚语:Evropska unija西班牙语:Unión Europea瑞典语:Europeiska unionen
旗帜格言:In varietate concordia(拉丁文)「多元一體」盟歌:《歐洲之歌》(管弦乐)[1]地理位置歐洲聯盟特別領域政治中心布鲁塞尔[2](政府驻地)斯特拉斯堡(议会驻地)最大都市柏林(單一城市)巴黎(都會區)官方语言
24种语言
保加利亚语 克罗地亚语 捷克语 丹麦语 荷兰语 英语 爱沙尼亚语 芬兰语 法语 德语 希腊语 匈牙利语 爱尔兰语 意大利语 拉脱维亚语 立陶宛语 馬爾他语 波兰语 葡萄牙语 罗马尼亚语 斯洛伐克语 斯洛維尼亚语 西班牙语 瑞典语
类型政治-经济联盟成员国
27个成员国
奥地利 比利时 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麦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國 德国 希腊 匈牙利 愛爾蘭 義大利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荷蘭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领导人• 欧洲理事会主席 安東尼奧·科斯塔• 欧盟委员会主席 乌尔苏拉·冯德莱恩• 歐洲議會議長 萝伯塔·梅措拉• 欧洲法院院长 科恩·莱纳茨(英语:Koen Lenaerts)
欧洲联盟立法機構 上議院- 欧盟理事会 下議院- 欧洲议会
成立• 《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3年11月1日
面积• 总计4,233,262平方公里(第7位1)• 水域率3.08%人口• 2022年估计446,828,803(第3位1)• 密度106人/平方公里GDP(PPP)2022年估计• 总计$24.049万亿美元[3]• 人均$53,960美元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总计$16.613万亿美元[3]• 人均$37,180美元基尼系数0.3[4](2020年)中人类发展指数▲ 0.900[5](2018年)极高极高 · 第14位 / 第25位1
货币欧元(EUR;欧元区)
其他7种
保加利亚列弗(BGN)捷克克朗(CZK)丹麦克朗(DKK)匈牙利福林(HUF)波兰兹罗提(PLN)罗马尼亚列伊(RON)瑞典克朗(SEK)
时区WET(UTC)[註 1]CET(UTC+1)EET(UTC+2)• 夏令时UTC+3(WEST(UTC+1)CEST(UTC+2)EEST)行驶方位靠右行駛[2]互联网顶级域.eu[註 2]网站europa.eu
功能上可视为一个国家。^ 除了愛爾蘭、馬耳他以及塞浦路斯。
欧洲联盟(英語:European Union;西班牙語:Unión Europea;法語:Union européenne;德語:Europäische Union;義大利語:Unione Europea),简称欧盟(EU、UE),是歐洲多國共同建立的政治、经济及司法的超主权实体,現拥有27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实体,德国与法国為歐盟兩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除愛爾蘭、奧地利、马耳他与塞浦路斯四國以外,其餘23個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的成員國。
歐盟目前是歐洲地區規模較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的邦聯制國際組織。成員國已將部分國家主權交給組織(主要是经济方面,如貨幣、金融政策、內部市場、外貿,亦包括外交政策,歐盟各國的外交政策受歐盟委員會約束),加上歐盟委員會(行政權)連同具政治影響力的歐盟理事會、歐洲議會(立法權)和歐盟法院(司法權),令歐盟越來越像聯邦制國家。雖然歐盟還不是真正的國家,歐盟本身也無權行使各成員國的主權,但里斯本條約第一條第八項(款)[6]允許歐盟簽訂歐洲人權公約成為歐洲委員會的成員國。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後轉變成歐盟,並且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最多時有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盟高峰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所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下議院,唯一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欧盟的司法機構)、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並使用了共同的貨幣歐元,由27個成員國中的20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3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4億多歐盟公民在各國之間也直接享有工作權,甚至一部份的政治參與。在外方面,具備歐洲公民權的可申請使用標記歐盟標注的成員國護照,同時也享有所有成員國的領事保護資格。不過歐洲還未建軍。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欧洲联盟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歐洲移民危機等。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7][8]2020年1月31日,經過多年的談判,歐盟重要成員英國退出歐洲聯盟。
词源[编辑]
主条目:欧洲
埃夫罗斯这个地名最早是由古希腊人用来指代他们最北端的省份,今天也有同样的名字。那里的主要河流——埃夫罗斯河(今天的马里查河)流经色雷斯肥沃的山谷,色雷斯本身也被称为欧洲,在这个词意味着大陆之前。[9][10]
歷史[编辑]
主条目:欧洲联盟历史和歐洲聯盟擴大
欧盟成员国大陆领土的扩张动画(在欧洲共同体之前-2020年),加入国家着色
歐洲統一的思想,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20世紀以前就已經出現。中世紀時期的東羅馬帝國,以及其後的法蘭克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等都將歐洲許多地區統一在其疆域之內。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破後,波希米亞國王波傑布拉德的伊日之喬治就於1646年建議,歐洲基督教國家應該組成聯盟,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擴張。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當時就有歐洲人設想歐洲仿效美利堅合眾國,建立歐洲合眾國,支持此提議者包括拉法耶特侯爵、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等。19世紀初,拿破仑一世曾在大陸封鎖期間在歐洲大陸實行關稅同盟。
最初於1948年由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組成的關稅聯盟,主要是免除關稅,開放原料、商品的自由貿易。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公布“舒曼计划”,建议将法国、德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其他欧洲国家也可参加。
1951年4月18日,西德、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国、意大利六国签署《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合作推動煤與鋼鐵的生產銷售。1952年7月23日,该条约生效,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六國在羅馬簽署《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该条约生效,正式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旨在創造共同市場,取消會員國間的關稅,促進會員國間勞力、商品、資金、服務的自由流通。
1965年4月8日,六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决定将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所属机构加以合并,统称为“欧洲各共同体”。1967年7月1日,该条约生效,“欧洲各共同体”正式成立。
1972年後,丹麥、英國、爱尔兰、希臘、西班牙及葡萄牙先後加入歐洲各共同體。
1987年7月1日,歐洲單一法案生效。1990年6月,簽訂《申根條約》,消除過境關卡限制,使會員國間無國界,於1995年3月26日生效。
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統一,前者領土併入後者,成為歐共體一部份。
1992年2月7日,《馬斯垂克條約》签订,設立理事會、委員會、議會,逐步由區域性經濟共同開發轉型為區域政經整合的發展。並將歐洲經濟共同體更名為歐洲共同體。
1993年11月1日,《馬斯垂克條約》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歐洲三大共同體納入歐洲聯盟,同时发展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并加強司法及內政事務上的合作。
1995年1月1日,會員國增加瑞典、芬蘭和奥地利。
1999年1月1日,推出共同貨幣「歐元」。2002年1月1日,正式啟用。
2004年5月1日,第五次擴張第一階段,塞浦路斯、爱沙尼亚、拉脫維亞、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馬爾他、斯洛文尼亚加入歐盟。
2007年1月1日,第五次扩张第二階段,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欧盟。
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條約》正式生效。根据《里斯本條約》,欧盟設置新的歐洲理事會主席、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條約加入了《欧洲联盟基本權利憲章》以保障人權,使歐洲議會和各成員國議會有更大的發言權以增加歐盟的民主正當性,並試著增進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的效率。
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歐盟。
2016年6月24日,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盟,將開始協商達成退出歐盟協議,直至2019年3月29日,英國將繼續是歐盟成員,繼續執行歐盟法律和其他經貿協議。直到英國和歐盟達成退出歐盟的協議,並獲得歐洲議會和英國國會的通過,英國才能正式脫離歐盟。直至2020年1月29日,歐洲議會通過英國脫歐協議,同年1月31日英國才正式脫離歐盟。
2022年1月23日,比利時布魯塞爾爆發大規模反防疫示威,示威不但演變為暴力衝突,歐盟總部大樓也遭受衝擊和破壞。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於2022年2月28日宣佈申請加入歐盟,格魯吉亞及摩爾多瓦亦於3月3日相繼宣佈申請加入,波士尼亞於2023年3月22日宣布申請加入,瑞士本來是想加入,但公投失敗。
前欧洲各共同体在欧盟中的角色[编辑]
参见:欧洲各共同体和歐盟三支柱
“欧洲各共同体”是三個歐洲國際組織在機構整併之後的統稱,它們分別是:欧洲共同体(歐盟成立之前叫做“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隨著歐盟成立,“欧洲各共同体”被立為欧盟三支柱的第一支柱,其他兩個是:第二支柱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和第三支柱刑事案件的警察合作與司法合作。
“歐洲煤鋼共同體”之成立契約中即訂定有效期50年,於2002年到期解散;隨著2009年《里斯本條約》的生效,廢止了欧洲共同体(原“歐洲經濟共同體”),其任務和地位由歐盟承接;所以2009年12月起,三個共同體只剩下一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里斯本條約》也取消了歐盟三支柱的結構,將各支柱的任務與透過里斯本條約新取得之權限做更緊密的整併。由於在《里斯本條約》的新架構下有這些變革,歐盟官方鑑於“歐洲各共同體”的名稱不再適於描述歐盟當前的運作方式,不再使用此名詞。
政治[编辑]
主条目:歐盟政治
欧盟通过国际和政府间决策相结合的混合系统运作,并遵循授予原则(即它在条约授予的权限范围内行事)和辅助性原则(即它只能在成员国单独行动无法充分实现目标的情况下行事)。欧盟法律以多种形式通过。一般来说,它们可以分为两类:无需国家实施措施即可生效的法律(法规)和特别需要国家实施措施的法律指令)。[11][12][13]
欧盟政策通常通过歐洲聯盟指令颁布,然后在欧盟成员国的国内立法中实施,以及欧盟法规,这些法规在所有成员国立即具有约束。在欧盟层面,特殊利益集团受到监管,以试图平衡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条约[编辑]
主条目:歐洲聯盟基本條約
圖例: 事實上繼承 框架: 事實上的內部框架 外部框架
歐洲聯盟(歐盟)
歐洲各共同體
(歐盟三支柱)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現今
歐洲煤鋼共同體
歐洲經濟共同體
申根區
歐洲共同體
TREVI
司法與內政合作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現今
刑事領域警務與司法合作
英法協約
[西方聯盟到北約]
歐洲政治合作(英语:European Political Co-operation)
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
西方聯盟(英语:Western Union (alliance))
/ 西歐聯盟
[1984年羅馬宣言(英语:Rome Declaration)重新激活了西歐聯盟並轉交至歐盟]
[社會、文化移交歐洲理事會負責]
現今
查论编
歐洲理事會
英法協約
敦克爾克條約(英语:Treaty of Dunkirk)
布魯塞爾條約
歐洲委員會法規與北大西洋公約
巴黎條約與歐洲防務共同體
倫敦–巴黎會議(英语:London and Paris Conferences)
羅馬條約
西歐聯盟-歐洲理事會協議(英语:History of the Common Security and Defence Policy#1954 – 1970: A dormant WEU is established)
合併條約
達維尼翁報告(英语:Davignon report)
歐盟高峰會成立
單一歐洲法案
申根公約
馬斯垂克條約
阿姆斯特丹條約
尼斯條約
里斯本条约
歐洲聯盟機構[编辑]
主条目:歐洲聯盟機構
欧洲联盟机构[14]查论编
欧洲理事会
- 决定大政方针 -
欧洲联盟理事会
- 立法机构 -
欧洲议会
- 立法机构 -
欧盟委员会
- 行政机构 -
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欧洲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参与的最高层会议。
为联盟发展提供必要的政治动力,并制定其总体目标和优先事项
不立法
总部在布鲁塞尔
与议会一起作为立法机构
与议会共同拥有预算权
确保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协调,制定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的准则
缔结国际条约
总部在布鲁塞尔
与理事会一起作为立法机构
与理事会共同拥有预算权,并拥有最终决策权
拥有包括欧洲委员会在内多个机构的民主控制权和批准委员会成员(任命)的权力
总部和全体会议在斯特拉斯堡,主要在布鲁塞尔开会
是联盟的行政机构
向理事会和议会提交新的立法建议
执行政策
管理預算(英语:Budget of the European Union)
确保欧盟各项法律文件的具体贯彻执行(“条约的守护者”)
进行国际条约的谈判
总部在布鲁塞尔
歐洲聯盟法院
- 司法机构 -
欧洲中央银行
- 中央银行 -
欧洲审计院
- 财务审计机构 -
确保统一适用和解释欧洲法律
有权决定会员国、机构、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法律纠纷
总部在卢森堡
与国家中央银行形成了歐洲中央銀行體系,从而决定了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确保欧元区的物价稳定
总部在法兰克福
检查預算(英语:Budget of the European Union)的正确执行
总部在卢森堡
歐盟的外圍組織[编辑]
歐洲經濟區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地中海聯盟
以下機構和歐盟沒有直接的關係[编辑]
歐洲委員會
歐洲人權法院
歐洲太空總署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名稱釐清[编辑]
以下是幾個非常容易混淆的歐洲機構:[15]
英文
European Council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an Commission
Council of Europe
中国大陆譯名
[16]
欧洲理事会欧盟首脑会议
欧盟理事会部长理事会
欧盟委员会
欧洲委员会[17]
台湾譯名
[18]
歐盟高峰會
歐盟理事會部長理事會
歐盟執委會歐盟執行委員會[19][20]
歐洲理事會[21]
地位
歐盟事實上的最高决策机构
歐盟的立法部門
歐盟的執行部門
不是歐盟的機構。由《欧洲委员会法规》所成立,具有國際法地位,包含歐洲人權法院
成員
由歐盟成員國國家或政府首腦、執委會主席及自己的主席組成
由歐盟成員國部長級官員組成
由歐盟成員國各派一員代表,經歐洲議會同意組成
47個成員國
主席
由歐盟高峰會任命,任期兩年半,可連任一次[22]
每六個月由各成員國輪流出任(外交理事會除外)[23]
由歐盟高峰會提名,經歐洲議會同意,任期五年[24]
其中外長會議每六個月由各成員國輪流出任[25]
所在地
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
斯特拉斯堡
官方網站
www.european-council.europa.e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ww.consilium.europa.e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c.europa.e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ww.coe.i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歐盟任務與政策[编辑]
條約賦予的歐盟任務[编辑]
依據《歐盟運作條約》[26],歐盟權限分為聯盟專屬任務,以及聯盟與會員國的共同任務。其中第1部(Part)第1篇(Title)第4條(Article)第2項規定,聯盟與會員國共同的主要任務領域有10個:
內部市場(法語:Marché intérieur, 德語:Binnenmarkt, 英語:Internal Market)
社會政策,限於本條約所定義之範圍;
經濟、社會與領土的團結;
農業和漁業,不含海洋生態的保護;
環境保護;
消費者保護;
運輸;
全歐網絡(英語:Trans-European Networks);
能源;
自由、安全與正義的領域;
大眾健康的共同政策,限於本條約所定義之範圍。
目前主要政策[编辑]
本文是歐洲聯盟
歐盟政府与政治系列条目
成員國 奥地利 比利时 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麦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國 德国 希腊 匈牙利 愛爾蘭 義大利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荷蘭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候選國
阿爾巴尼亞(英语:Accession of Albania to the European Union)
蒙特內哥羅(英语:Accession of Montenegro to the European Union)
北馬其頓(英语:Accession of North Macedonia to the European Union)
塞爾維亞(英语:Accession of Serbia to the European Union)
土耳其(英语:Accession of Turkey to the European Union)
申請國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英语:Accession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to the European Union)
喬治亞(英语:Georgia–European Union relations)
摩爾多瓦(英语:Moldova–European Union relations)
烏克蘭
成員國特別領域
法國—德國關係
歐盟三巨頭
退出欧洲联盟
條約
巴黎條約(1951)
羅馬條約(1957)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英语:Euratom Treaty)(1957)
合併條約(1965)
單一歐洲法案(1986)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2)
阿姆斯特丹條約(1997)
尼斯條約(2001)
里斯本条约(2007)
第7條(英语:Article 7 of the Treaty on European Union)
第50條
選擇退出權
入盟條約
1972、1979(英语:Treaty of Accession 1979)、1985(英语:Treaty of Accession 1985)、1994(英语:Treaty of Accession 1994)、2003(英语:Treaty of Accession 2003)、2005(英语:Treaty of Accession 2005)、2011(英语:Treaty of Accession 2011)
繼承條約
1984、2020
其他條約
申根公約(1985)
歐洲經濟區協議(1992)
已廢除條約與協定
歐盟憲法(2004)
英國重新談判歐盟成員資格(英语:2015–2016 United Kingdom renegotiation of European Union membership)(2015–2016)
行政歐盟高峰會
主席:夏爾·米歇爾(RE)
政黨聯盟
會議列表(英语:List of European Council meetings)
欧洲联盟委员会
冯德莱恩委员会
主席:馮德萊恩(EPP)
副主席
執委
公務員(英语:European Civil Service)
祕書長(英语:Secretary-General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朱漢森(英语:Ilze Juhansone)
立法(英语:European Union legislative procedure)
立法程序(英语:European Union legislative procedure)
欧洲联盟理事会
主席國 法國 (2022年1-6月)
配置
GAC(英语:General Affairs Council)
FAC
ECOFIN(英语:Economic and Financial Affairs Council)
歐元集團
AGRIFISH(英语: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Council)
EPSCO(英语:Employment, Social Policy, Health and Consumer Affairs Council)
COMPET(英语:Competitiveness Council (COMPET))
TTE(英语:Transport, Telecommunications and Energy Council)
ENVI(英语:Environment Council)
JHA
EYC(英语:Education, Youth, Culture and Sport Council)
投票(英语:Voting in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秘書處(英语:General Secretariat of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秘書長(英语:Secretary-General of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葉普·特蘭霍姆-米克森(英语:Jeppe Tranholm-Mikkelsen)
總署(英语:List of directorates-general of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COREPER(英语:Committee of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s)
欧洲议会(議員(英语:List of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2019–2024)))
議長:梅索拉
最大黨團
EPP(曼弗雷德·韋伯)
S&D(伊拉切·賈西亞(英语:Iratxe García))
歐洲議會議員
第九屆(英语:Ninth European Parliament)(2019–2024)
事務局
副議長
行政官(英语:Quaestor (European Parliament))
主席會議(英语:Conference of President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各國議會
司法歐洲聯盟法院
法院
成員(英语:List of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佐審官(英语:Advocate General (European Union))
裁決(英语:List of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rulings)
普通法院
審計欧洲审计院
執委會內部審計局(英语:Internal Audit Service (European Commission))
議會預算控制委員會(英语:European Parliament Committee on Budgetary Control)
理事會經濟與財政事務理事會(英语:Economic and Financial Affairs Council)
反詐欺辦公室(英语:European Anti-Fraud Office)
公訴人辦公室(英语:European Public Prosecutor's Office)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員
奥地利 比利时 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麦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國 德国 希腊 匈牙利 愛爾蘭 義大利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荷蘭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相關國家
瑞士
英国
歐盟核電(英语:Nuclear power in the European Union)
20211月1日的Euratom成員國
欧元歐元區成員
奥地利
比利时
克罗地亚
賽普勒斯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国
德国
希腊
爱尔兰
意大利
拉脫維亞
立陶宛
卢森堡
马耳他
荷兰
葡萄牙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西班牙
歐元集團
主席
馬力歐·森特諾(英语:Mário Centeno)
欧洲中央银行
行長 拉加德
ESCB
EMU
歐洲銀行業聯盟(英语:European Banking union)
CMU(英语:Capital Markets Union)
歐元紙幣
歐元硬幣
歐洲聯盟經濟暨貨幣聯盟
2015年後的歐元區
申根区
奥地利
比利时
捷克
丹麦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國
德国
希腊
匈牙利
義大利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荷蘭
波蘭
葡萄牙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非歐盟國家
冰島
列支敦斯登
挪威
瑞士
普呂姆公約(英语:Prüm Convention)
申根信息系统
簽證資訊系統(英语:Visa Information System)
申根區簽證政策
非申根區國家
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
賽普勒斯
愛爾蘭
羅馬尼亞
2015年後的申根區
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奥地利
比利时
保加利亚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麦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国
德国
希腊
匈牙利
爱尔兰
意大利
拉脫維亞
立陶宛
卢森堡
马耳他
荷兰
波兰
葡萄牙
羅馬尼亞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西班牙
瑞典
非歐盟成員
冰島
列支敦斯登
挪威
聯合委員會(英语:EEA Joint Committee)
國民身份證(英语:National identity cards in the European Economic Area)
微型國家與歐盟(英语:Micro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歐洲經濟區
其他機構
專門機構
投資銀行
CoR(英语:European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EESC(英语: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監察使
太空委員會
前歐洲機構
歐洲各共同體 (1958–1993)
歐洲煤鋼共同體
欧洲经济共同体
選舉
1979(英语:1979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1984(英语:1984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1989(英语:1989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1994(英语:1994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1999(英语:1999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2004(英语:2004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2009、20142019、2024
政黨
選區
歐盟成員國選舉
奧地利(英语:Elections in Austria)
比利時(英语:Elections in Belgium)
保加利亞(英语:Elections in Bulgaria)
克羅埃西亞(英语:Elections in Croatia)
賽普勒斯(英语:Elections in Cyprus)
捷克(英语:Elections in the Czech Republic)
丹麥(英语:Elections in Denmark)
愛沙尼亞(英语:Elections in Estonia)
芬蘭
法國
德國(英语:Elections in Germany)
希臘(英语:Elections in Greece)
匈牙利(英语:Elections in Hungary)
愛爾蘭(英语:Elections in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義大利(英语:Elections in Italy)
拉脫維亞(英语:Elections in Latvia)
立陶宛(英语:Elections in Lithuania)
盧森堡(英语:Elections in Luxembourg)
馬爾他(英语:Elections in Malta)
荷蘭(英语:Elections in the Netherlands)
波蘭(英语:Elections in Poland)
葡萄牙(英语:Elections in Portugal)
羅馬尼亞(英语:Elections in Romania)
斯洛伐克(英语:Elections in Slovakia)
斯洛維尼亞(英语:Elections in Slovenia)
西班牙(英语:Elections in Spain)
瑞典(英语:Elections in Sweden)
歐盟相關公投(英语:Referendums related to the European Union)
法律
Acquis(英语:Acquis communautaire)
首要地位(ECJ Case 6/64(英语:Costa v ENEL))
辅助性原则
規章(英语:Regulation (European Union))
指令
決定(英语:Decision (European Union))
建議(英语:Recommendation (European Union))
權利
政策與議題
預算(英语:Budget of the European Union)
關稅同盟
自由貿易協定(英语:European Union free trade agreements)
歐洲單一市場
自由、安全與正義的領域
政策
農業
能源(英语:Energy policy of the European Union)
漁業
區域(英语:Regional policy of the European Union)
公民
欧盟护照
身分認同
親歐洲主義
歐洲懷疑主義
一體化
超國家主義
聯邦主義
歐羅巴合眾國
加強合作(英语:Enhanced cooperation)
其他其他貨幣(英语:Currenc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保加利亞列弗
克羅埃西亞庫納
捷克克朗
丹麥克朗
匈牙利福林
波兰兹罗提
罗马尼亚列伊
瑞典克朗
ERM II
歐元區擴大
非歐元國家關係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與歐元(英语:Croatia and the euro)
捷克(英语:Czech Republic and the euro)
丹麥(英语:Denmark and the euro)
匈牙利(英语:Hungary and the euro)
波蘭(英语:Poland and the euro)
瑞典(英语:Sweden and the euro)
羅馬尼亞(英语:Romania and the euro)
共同旅行區(爱尔兰)
多速歐洲(英语:Multi-speed Europe)
外交關係高級代表
何塞普·博雷利
對外事務部
外交政策
防務政策
歐盟成員國外交關係
奧地利
比利時(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Belgium)
保加利亞(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Bulgaria)
克羅埃西亞
賽普勒斯(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Cyprus)
捷克(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Czech Republic)
丹麥(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Denmark)
愛沙尼亞
芬蘭(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Finland)
法國
德國
希臘(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Greece)
匈牙利(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Hungary)
愛爾蘭
義大利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Luxembourg)
馬爾他(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Malta)
荷蘭(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Netherlands)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Romania)
斯洛伐克(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Slovakia)
斯洛維尼亞(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Slovenia)
西班牙(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Spain)
瑞典(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Sweden)
土耳其-歐盟關係(英语:Turkey–European Union relations)
冰島—歐盟關係
挪威—歐盟關係
瑞士—歐盟關係
美國—歐盟關係
中国—欧盟关系
英國-歐盟關係(歷史(英语:United Kingdom membership of the European Union))
英國脫歐後與歐盟關係(英语:Post-Brexit United Kingdom relations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英國脫歐
微型國家與歐盟(英语:Micro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歐盟與聯合國(英语: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歐盟聯合協議(英语:European Union Association Agreement)
G7
G20
歐洲聯盟主题
其他國家
查论编
實行《里斯本條約》核心的決策機制
成員國間的自由貿易
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
参见《申根公约》移除成员国家的边界控制(愛爾蘭、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塞浦路斯除外)
欧盟成员国任何国家的公民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地在其他欧盟成员国内居住和工作
允许欧盟任何国家的公民在当地政府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歐元标志
成员国间资金自由流动
协调政府法规公司法律和商标注册
单一货币:歐元(欧元区内各国,不含丹麥、瑞典、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但部分国家欧元和该国货币并用)
欧盟内部大范围的环境政策合作
共同的农业和牧业政策
在预防犯罪行为方面进行协作,包括分享情报,协调犯罪行为的定义
一个共同的对外政策是欧盟努力的目标,但是仍然有相当的一段路要走。欧盟在2003年对伊战争上的分歧表明了欧盟離这个目标还有多远的路程
一个共同的安全策略,包括建立一支60,000人的快速反应部队作为维和目的,一支欧盟军队和一个欧盟卫星中心(获取情报目的)
对收容和外来移民制定一致的政策
共同的附加税、消费税等等
援助不发达地区的基金
建立援助候选国和其他东欧国家的资金
研究基金
欧盟国家要将每年的预算提交给欧盟委员会审查,欧盟委员会有权否决并要求成员国修改预算[27]。
所有这些目标[來源請求]取决于成员国之间的协调,而欧盟法律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成员国的法律体系中。所有的成员国都被要求在一个共同的欧洲法律框架内立法。
成員國[编辑]
主条目:欧洲联盟成员国
2005年歐盟EPP大會
目前,歐盟有27個成員國。
1958年創始國
联邦德国(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统一后的德国仍是欧盟成员国)
荷蘭
比利时
盧森堡
法國
法属阿尔及利亚(1830年-1962年间为法国殖民地,1958年作为法国海外省与法国加入欧洲共同体,1962年独立后成立阿尔及利亚并主动退出欧洲共同体管辖)
意大利
1973年
丹麦
格陵兰(丹麦自治领地,1973年作为丹麦自治领地与丹麦加入欧洲共同体,1985年格陵兰退出欧盟和欧洲共同体管辖)
英国(2020年1月31日退出欧盟)
爱尔兰
1981年
希腊
1986年
西班牙
葡萄牙
1995年
瑞典
芬兰
奥地利
2004年
賽普勒斯
爱沙尼亚
拉脫維亞
立陶宛
波蘭
捷克
斯洛伐克
匈牙利
馬爾他
斯洛維尼亞
2007年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亚
2013年
克罗地亚
此外,还有4个欧洲微型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名义上没有加入欧盟,但他们的周边国家都是欧盟成员国,他们的经济也过多依赖他们的邻国,而且这些国家境内主要流通的货币也是欧元,其中三个国家还与他们的邻国没有边境检查,有些小国还依靠邻国(都是欧盟国家)的军队保护,故居民其实已生活在欧盟之中。这四个国家是:
安道尔
摩納哥
梵蒂冈
圣马力诺
(后三个主权国家与它们的邻国没有边境检查)
摩纳哥不是欧盟的成员,但是通过与法国的关税联盟使用与法国一样的货币:欧元,摩纳哥与欧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摩纳哥获得了歐元硬幣的铸造权,即有在硬币的国家面上使用摩纳哥自己的设计的权利。
安道尔並非欧盟成員國,但兩者間有特殊关系(歐盟對安道爾出口的產品實施零關稅)。此外安道爾本身並無法定的貨幣,1999年之前採用法國法郎及西班牙比塞塔,之後使用歐元。2003年7月欧元正式成为其法定货币。
圣马力诺共和国不是欧盟国家,但是仍然可以通过欧盟理事会的许可而使用欧元作为国家货币。同时圣马力诺也被授权在欧元硬币的国家一侧拥有自己进行设计的权力。自1999年1月1日起,聖馬利諾有權使用欧元作為其官方貨幣。
梵蒂冈在意大利使用欧元后与欧盟签订了特别协议,发行小量铸造的属于梵蒂冈的欧元硬币。此前梵蒂冈使用意大利里拉和梵蒂冈里拉。[28]
歐盟一部分成員國的海外領地,如格陵蘭(1985年退出)等,不是歐盟的一部分,不过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因作為法國海外領土及法國領土的一部分,屬于例外。
名義上,整個賽普勒斯都在2004年5月1日之後,正式加入歐盟,屬於歐盟的一部分,但實際上歐盟的範圍不包括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該國被認為事實上被土耳其佔領,不被國際承認)。
法國外交部所在地奧賽堤岸大廈(Hôtel du Quai d'Orsay)是1950年代歐洲煤鋼共同體的發起地
歐洲中央銀行大樓
最大城市列表[编辑]
排名
城市區
圖像
國家
城市區人口 (Demographia)
城市凝聚區人口 (UN WUP)
人口密度(人/km²; Demographia)
人口年增長率(%;Demographia)
1
巴黎
法國
10,858,000
10,843,285
3,800
0.83
2
魯爾區
德国
6,679,000
N/A
2,800
0.01
3
馬德里
西班牙
6,171,000
6,199,254
4,600
0.27
4
米蘭
意大利
5,257,000
3,098,974
2,800
−0.16
5
巴塞罗納
西班牙
4,693,000
5,258,319
4,300
0.12
6
柏林
德国
4,069,000
3,563,194
2,900
0.01
7
羅馬
意大利
3,906,000
3,717,956
3,400
0.89
8
那不勒斯
意大利
3,706,000
2,201,789
3,600
0.01
9
雅典
希腊
3,484,000
3,051,899
5,000
0.29
成员国的政体[编辑]
欧洲联盟成员国的政体 总统制共和国家,由总统掌握实权。 半总统制共和国家,由总统和独立于总统的内阁分享权力。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本身并没有实权。 议会共和制及委员会制国家,国家元首本身并没有实权。
欧盟成员国的政体虽各不相同,但基本同属民主政体;塞浦路斯共和国为总统制;法兰西共和国、葡萄牙共和国、立陶宛共和国、罗马尼亚为半总统制;芬兰共和国、爱沙尼亚共和国、拉脱维亚共和国、波兰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意大利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爱尔兰共和国、希腊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保加利亚共和国、马耳他共和国则为议会共和制;而荷兰、卢森堡大公国、比利时王国、瑞典王国、丹麦王国、西班牙王国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其中,实行共和制的成员国占全部成员国的85%。
国体
共和立宪制
联邦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联邦君主制
政体
議會制含议会共和制與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奥地利 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 捷克 爱沙尼亚 芬兰 希腊 匈牙利 爱尔兰 義大利 拉脫維亞 馬爾他 波蘭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德国
丹麦 盧森堡 荷蘭 西班牙 瑞典
比利时
半总统制
法國 立陶宛 葡萄牙 羅馬尼亞
無
不適用
总统制
賽普勒斯
扩大及成员变更[编辑]
主条目:欧洲联盟扩大
欧盟成员国领土的演变
欧盟总面积4,233,262平方千米,如果視为国家的话,则是世界上第七大国家。
欧盟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按实际汇率),202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61兆美元,仅次于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截止2022年,欧盟公民人口为4.46亿,按一国算位居世界第三位,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之后。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有欧盟成员国公民都是欧盟公民。
最初六个成员国为:法国、西德、意大利以及比荷盧聯盟(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1973年[编辑]
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
1981年[编辑]
民主化后的希腊加入。
1985年[编辑]
格陵兰(丹麦自治领地)脫欧,是首個正式退出歐盟的国家及不是脱欧公投的自治領地。
1986年[编辑]
民主化后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
1990年[编辑]
东德与西德合并,欧盟的领土和人口扩大。
1995年[编辑]
冷戰時的中立國奧地利、瑞典、芬蘭加入欧盟。
2004年[编辑]
中歐国家以及部分东欧歐洲國家賽普勒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馬爾他和斯洛維尼亚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这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张。
2007年[编辑]
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於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
2013年[编辑]
克羅地亞於2013年7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
2020年[编辑]
主条目:英國脫歐
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英国民众决定退出欧盟。2017年3月29日,英国正式启动脱欧程序。2019年10月17日,英国与欧盟达成最终版本的脱欧协议。2020年1月22日,英国议会完成对脱欧协议的立法程序。2020年1月29日,欧洲议会通过脱欧协议。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2020年12月31日英國正式離開歐盟單一市場及關稅同盟。
未來扩大[编辑]
歐盟候選國[编辑]
啟動入盟談判的候選國[编辑]
阿尔巴尼亚:於2014年6月24日成為歐盟候選國[29],由於阿爾巴尼亞初時與被歐盟成員國希臘和保加利亞反對入歐的北馬其頓入歐程序被綑綁,導致阿爾巴尼亞入歐進度一度落後於塞爾維亞和黑山。及後於2022年7月19日歐盟與阿爾巴尼亞開始了加入歐盟章節審查階段,並於2023年尾完成了所有加入歐盟章節審查程序。2024年9月歐盟宣佈阿爾巴尼亞可以順利進入正式談判階段而北馬其頓則暫時凍結入歐談判程序,2024年10月15日,歐盟與阿爾巴尼亞展開加入歐盟談判。
北馬其頓:於2005年成為歐盟候選國,但因為與歐盟成員國希臘國名爭議遲遲未能啟動加入歐盟章節審查階段。後來於2019年時任北馬其頓領導人與希臘達成共識宣佈改國名,才於2022年7月19日與阿爾巴尼亞一起進入加入歐盟章節審查階段並於2023年年尾完成。不過最近另一個歐盟成員國保加利亞反對北馬其頓繼續加入歐盟程序,於是北馬其頓又再次滯後入歐進程,因此於2024年9月歐盟宣佈阿爾巴尼亞可以順利進入正式談判階段而北馬其頓則暫時凍結入歐談判程序。[30]
乌克兰、 摩尔多瓦:2022年2月28日俄罗斯入侵烏克蘭後,兩國陸續申請加入[31],3月1日歐洲議會通過呼籲歐盟委員會盡力授予烏克蘭歐盟候選國地位的決議案,歐盟委員會說明烏克蘭需先結束戰事。[32]6月23日,歐盟通過烏克蘭、摩爾多瓦成為歐盟候選國[33]。2023年12月歐盟理事會通過與兩國的啟動入盟談判之加入歐盟章節審查階段。[34]
尚未启动入盟谈判的候選國[编辑]
土耳其:从1963年开始就成为欧共体的准会员国,土耳其作為北約成員,因此也被列入欧盟扩大的候选国。由於土耳其政府拒絕承認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賽普勒斯領土爭端和伊斯蘭教信仰等問題[35](歐盟成員國均為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國家),直至现在还没有被批准加入欧盟。此外土耳其缺乏民主、人權、新聞自由及司法獨立等,由於歐盟國家的經濟、宗教、文化及種族差異,加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近年漸趨威權主義及獨裁,其政策偏離歐盟的價值觀,尤以埃爾多安在2017年批評德國禁止土耳其官員入境,為居住德國土耳其僑民宣傳支持修憲的拉票活動是納粹的行為更為明顯,有關修憲內容更是擴大總統埃爾多安的權力,對民主及分權制衡造成破壞。現時土耳其已大大降低加入歐盟的積極性,與歐盟關係疏離,轉而在俄罗斯与美国和欧盟之间周旋,以获取最大利益。並改以經濟條約談判取代。
波黑:2022年12月通過成为欧盟候选国[36]。
格鲁吉亚:也在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期间申请加入,[37]2023年12月14日歐盟通過授予候選國。
申请成为或正在磋商成为候选国[编辑]
科索沃:2022年12月15日正式提交加入欧盟的申请[38]。
塞爾維亞:与歐盟談判中。
蒙特內哥羅:与歐盟談判中。
已放弃入盟国[编辑]
冰島:于2015年3月宣布放弃加入欧盟,目前是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國。
列支敦斯登:至今沒有加入歐盟,目前是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國。
挪威:曾于1972年和1994年兩次在國內進行加入歐盟的全民投票,均未被通過,因此至今沒有加入歐盟。但挪威的“欧洲经济区”(EEA)使挪威也享受与欧盟成员国企业和国民的同等待遇[39]。
瑞士:于1992年进行加入欧洲经济区、成为欧盟单一市场的一员的公投,未被通过。2016年6月,瑞士联邦议会通过决议撤回加入欧洲联盟的申请[40]。
地理[编辑]
主条目:歐洲聯盟地理
欧洲地形图(欧盟突出显示)
欧盟成员国总面积4233262平方公里,因此是欧洲大陆的很大一部分。欧盟最高峰是格拉耶山的勃朗峰,海拔4810.45米。欧盟的最低点是丹麦的拉姆峡湾(英语:Lammefjorden)和荷兰的最南端的浅滩(英语:Zuidplaspolder),位于海平面以下7米。欧盟的景观、气候和经济受到其65993公里海岸线的影响。[12][41]
除了在欧洲的领土外,成员国还有32个特殊领土,不是所有特殊领土都是欧盟的一部分。面积最大的是格陵兰岛,它不是欧盟的一部分,但公民是欧盟公民;人口最多的是非洲外的加那利群岛,它们是欧盟和申根区的一部分。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和马达加斯加北部的马约特都是欧盟和欧元区的一部分。
欧洲气候[编辑]
主条目:欧洲气候(英语:Climate of Europe)
欧洲(包括非欧盟成员国)的柯本-盖格气候分类地图
欧盟成员国的气候温和,大陆性气候和西部沿海地区以海洋性气候为主,南部为地中海气候。气候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该暖流使西部地区的气温达到其它大陆类似纬度无法达到的水平。西欧是海洋性气候,而东欧则是大陆性气候。西欧有四个季节,而南欧则有雨季和旱季。南欧在夏季炎热干燥。由于盛行西风带,水体下向的地区降水量最大,阿尔卑斯山的降水量也较高。
欧洲的气候变化[编辑]
主条目:欧洲的气候变化(英语:Climate change in Europe)
更多信息:歐洲環境署
欧洲部分城市年平均气温变化(1900-2017)
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时,还没有制定环境政策。在过去的50年里,许多法律已经建立起来,涵盖了环境保护的所有领域,包括空气污染、水质量、废物管理、自然保护以及化学品、工业危害和生物技术控制。根据欧洲环境政策研究所(英语:Institute for European Environmental Policy)的数据,环境法包括500多个指令、法规和决定,使环境政策成为欧洲政治领域。[42][43]
欧盟最初通过将环境问题定义为贸易问题,增加了欧盟在环境问题上的行动能力。各成员国的标准不同,共同市场可能会出现贸易壁垒和竞争。在随后的几年里,环境成为一个正式的领域拥有自己的政策、原则和程序。1987年《单一欧洲法》的通过为欧盟环境政策奠定了法律基础。[44]
最初,欧盟环境政策的重点在欧洲。最近,欧盟在全球环境治理中表现出领导力,尽管美国反对,欧盟为《京都议定书》的批准和生效发挥了作用。这一领域在欧盟的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中得到了体现,该计划认识到,在欧盟层面和全球范围内积极支持和适当实施关键国际协议,才能实现其目标。里斯本条约进一步加强了欧盟的领导力。欧盟法律为欧洲的栖息地和物种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有助于改善空气,水质量以及废物管理。[45]
减缓气候变化是欧盟环境政策的首要任务之一。2007年,各成员国同意,未来欧盟使用的能源中,20%必须是可再生能源,而且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比1990年的水平至少降低20%。2017年,欧盟排放了全球9.1%的温室气体。欧盟声称,到2018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比1990年低了23%。[46][47]
欧盟已经采用了一种排放权交易系统,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经济之中。欧洲绿色首都奖(英语:European Green Capital Award),授予那些注重环境、能源效率和城市地区生活质量的城市,以创建智慧城市。在2019年欧洲议会选举中,绿色政党增加了影响力,可能是因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2018-2019年提出了到2050年欧盟实现零碳经济的建议。几乎所有成员国在2019年6月的欧盟峰会上都支持这一目标。捷克共和国、爱沙、匈牙利和波兰表示反对。2021年6月,欧盟通过了一项欧洲气候法,目标是到2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同年,欧盟和美国到2030年将甲烷排放(英语:Methane emissions)量减少30%。这一承诺被认为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一大成就。2024年11月的一份研究报告宣布,捷克共和国是欧盟在排放护理方面最有效的国家。[48][49][50][51][52]
经济[编辑]
主条目:歐洲聯盟經濟
2021年人均GDP(购买力均价)(包括非欧盟国家)
2022年,欧盟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6.64万亿美元,约占世界GDP的6.6%。欧盟各成员国之间以及各成员国内部的人均GDP存在显著差异。2017年,最和最贫困的地区之间的差异从欧盟28国平均水平(30000欧元)的31%到253%(卢森堡),即从4600欧元到92,600欧元不等。[53]
欧盟成员国拥有世界上估计第三大的净财富,仅次于美国(140万亿美元)和中国(84万亿美元),相当于财富的六分之一左右(76万亿美元)。在2010年按收入计算的财富世界500强中,有161家的总部设在欧盟。2016年,欧盟的失业率为8.9%,通货膨胀率为2.2%,经常账户余额为国内生产总值的-0.9%。2021年,欧盟的年人净收入约为25000欧元。[54][55][56]
文化[编辑]
主条目:欧盟的文化政策(英语:Cultural polic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自《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将其作为共同体的一项能力以来,成员国之间的文化合作一直是欧盟的关注点。欧盟在文化领域采取的行动包括为期七年的“文化2000计划(英语:Culture 2000)”、“欧洲文化月(英语:European Cultural Month)”以及歐盟青年管弦樂團等。“欧洲文化之都”计划每年选择一个或多个城市,以促进文化发展。[57][58][59]
参见[编辑]
欧洲主题
国际关系主题
东南亚国家联盟
東非共同體
國際泛歐聯盟
歐盟軍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歐盟增值稅(英语:European Union value added tax)
布魯塞爾效應
注释[编辑]
^ 不包括海外领土。
^ .eu代表全欧盟;成员国亦有各自的國家和地區頂級域。
參考文獻[编辑]
^ United in diversity. Europa (web portal). European Commission. [20 Jan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7). 'United in diversity' is the motto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 motto means that, via the EU, Europeans are united in working together for peace and prosperity, and that the many different cultures, traditions and languages in Europe are a positive asset for the continent.
^ Brussels' EU capital role seen as irreversible. Euractiv.com. [28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3). Brussels has become the de facto capit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 3.0 3.1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21. https://www.imf.or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22-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 Distribution of family income – Gini index.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8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6).
^ 使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成員國人口加權數據計算。
^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df)
^ EU will win 2012 Nobel Peace Prize, broadcaster NRK says, 路透社, 2012年10月12日 [2012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2月28日)
^ The Nobel Peace Prize 2012, Nobelprize.org, 2012年10月12日 [2012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14日)
^ Ortelius, Abraham; Vrients, Jan Baptista; Wierix, Jan, Qrakh. Thraciae Veteris Typus. Ex conatibus Geographicis Abrah. Ortelij. Cum Imp. et Belgico privilegio decennali. 1585., 1585 [2025-02-11]
^ Greek goddess Europa adorns new five-euro note. BBC News. 2013-01-10 [2025-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6) (英国英语).
^ European Union (EU) | Definition, Flag, Purpose, History, & Members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5-02-11 [202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英语).
^ 12.0 12.1 European Union,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25-02-05 [202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英语)
^ According to P.C. Schmitter, Comparative Politics: I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2016), 1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397, at 410, "European Union is the most complex polity in the world"..
^ Consolidated version of the Treaty on European Union/Title III: Provisions on the Institutions
^ 存档副本. [2011-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5).
^ 存档副本. [2011-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www.mfa.gov.cn.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 存档副本. [2011-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 歐盟研究資源 - 歐盟機構. 淡江大學覺生紀念圖書館歐盟資訊中心. [2011年8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16日).
^ 歐盟組織. 文藻外語學院 歐盟觀光文化經貿園區 EU Center. [2011年8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3月5日).
^ http://fsi.mofa.gov.tw/webapp/lp.asp?CtNode=1590&CtUnit=197&BaseDSD=7&mp=22&nowPage=42&pagesize=15[永久失效連結]
^ 存档副本. [2011-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6).
^ 存档副本. [2011-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2).
^ President José Manuel Barroso. ec.europa.eu.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4).
^ http://www.coe.int/t/dc/files/presidences-sessions-cm/default_EN.as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nsolidated version of the 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 (PDF). Official Journal (European Union). 2010-03-30, (C 83): 47–199 [2013-02-06]. ISSN 1725-2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英语).
^ 欧盟意大利预算案纠纷难解 或成年末“黑天鹅”.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30).
^ Agreements on monetary relations (Monaco, San Marino, the Vatican and Andorra) | EUR-Lex. eur-lex.europa.eu. [2024-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2) (英语).
^ 歐盟通過給予阿爾巴尼亞候選國地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改國號的回報》北馬其頓成為北約第30個成員國 歐盟也同意展開入盟談判.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0).
^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加入欧盟的正式申请文件. [202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 烏克蘭要先打退俄國才能進歐盟? 馮德萊恩 : 首先必須先結束戰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頭殼,2022/3/2
^ 烏克蘭歷史性時刻!歐盟正式通過成為候選國 - 國際. 自由時報. 2022-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 匈牙利總理被「請出會議室」 烏克蘭入歐盟邁出一大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23-12-15
^ European Parliament critical of slowdown in Turkey's reform process. [2015-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英语).
^ 欧盟同意授予波士尼亚入盟候选国地位.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4) (中文(简体)).
^ Moldova officially applies for EU membership. www.aljazeera.com. [2022-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英语).
^ 法新社. 获免签待遇 科索沃申请加入欧盟. 202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5) –通过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文(简体)).
^ 挪威与欧洲. 挪威中国官方网站. 2009-01-29 [2011-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3) (中文(中国大陆)).
^ 英国公投倒计时 瑞士撤回24年前入欧申请. 新华社. 2016-06-18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1).
^ Mont Blanc shrinks by 45cm in two year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09-11-05 [202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4) (英语).
^ Europe is getting warmer, and it’s not looking like it’s going to cool down anytime soon. European Data Journalism Network - EDJNet. [202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03) (美国英语).
^ Institute for European Environmental Policy (2012) Manual of European Environmental Policy, Earthscan, London..
^ Johnson, S.P. and Corcelle, G. (1989)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Graham & Trotman, London.
^ Sixth Environment Action Programme | EUR-Lex. eur-lex.europa.eu. [2025-02-12] (英语).
^ Aldred, Jessica. EU sets 20% target for carbon cuts. The Guardian. 2008-01-23 [2025-02-12].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1) (英国英语).
^ Global Emissions. Center for Climate and Energy Solutions. [202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 Berman, Sheri. Populists, greens and the new map of European politics. 2019-06-03 [202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1) (英国英语).
^ EU summit deadlock over top jobs and climate discord. euronews. 2019-06-21 [202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03) (英语).
^ Home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www.unsdsn.org. 2025-02-11 [2025-02-12] (英语).
^ Harvey, Fiona; correspondent, Fiona Harvey Environment. US and EU pledge 30% cut in methane emissions to limit global heating. The Guardian. 2021-09-17 [2025-02-12].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英国英语).
^ New study says Czechia is EU's 'most toxic' country by car emissions. www.expats.cz. 2024-11-08 [2025-02-12] (英语).
^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IMF. [202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03) (英语).
^ UBS Global Wealth Report 2024 household wealth and prosperity insights | UB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ealth Management USA. [202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20) (英语).
^ Global 500 2010: Countries - Australia - FORTUNE on CNNMoney.com. money.cnn.com. [202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1).
^ Database - Labour market - Eurostat. ec.europa.eu. [202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2) (英国英语).
^ EUROPA - Culture - European Commission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web.archive.org. 2008-02-02 [202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2.
^ European Union Youth Orchestra. web.archive.org. 2007-06-11 [202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1).
^ European Commission - Culture. web.archive.org. 2010-08-03 [202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3.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欧洲联盟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欧盟
维基语录上的欧洲联盟语录
欧盟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华社对欧盟的介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歐洲經貿辦事處 (中文)
欧盟对中华人民共和國政策 (英文)
歐盟中心2009年5月運作 提升台歐關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歐洲經貿辦事處:申根公約國評估給予台灣免簽證待遇
淡江大學歐盟資訊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歐盟資訊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獎項
前任者:塔瓦库·卡曼莱伊曼·古博薇埃伦·约翰逊·瑟利夫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2012年
繼任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查论编 欧洲联盟主題概況(英语:Outline of the European Union)歷史沿革時間線(英语:Timeline of European Union history)
早期構思(英语:Ideas of European unity before 1948)
創立元勛
1948年—1957年(英语:Histor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1948–1957))
1958年—1972年(英语:History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958–1972))
1973年—1993年(英语:History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973–1993))
1993年—2004年(英语:History of the European Union (1993–2004))
2004年迄今(英语:History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4–present))
前身組織軍事同盟
西方聯盟(1948年—1954年)(英语:Western Union (alliance))
西歐聯盟(1954年—2011年)
各共同體1967年—2009年
國際魯爾區管制局(1949年—1951年)
歐洲煤鋼共同體(1951年—2002年)
歐洲經濟共同體(1958年—1993年)
歐洲共同體(1993年—2009年)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58年迄今)
中央銀行
歐洲貨幣合作基金(1974年—1994年)(英语: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
歐洲貨幣管理局(1994年—1998年)
金融穩定(英语: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
歐洲金融穩定基金(2010年—2012年)
歐洲穩定機制(2010年—2012年)(英语: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
歷次擴大
1973年(英语:1973 enlargement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981年(英语:1981 enlargement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986年(英语:1986 enlargement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995年(英语:1995 enlarge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4年
2007年(英语:2007 enlarge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3年(英语:2013 enlarge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歷次退出
1962年
1984年
1985年
2012年
2020年
地理
地理
人口
邊界(英语:External border of the European Union)
環境(英语: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極點(英语:Extreme poin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中點(英语:Geographical midpoint of Europe)
都會區(英语:Larger urban zone)
成員
保護區(英语:Protected areas of the European Union)
一級地域統計區(英语:First-level NU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特別領域
統計數據(英语:European Union statistics)
機構(英语:Bod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Euratom)歐盟機構立法機關
歐洲議會
議長
副議長
秘書處
委員會
選舉
選區
黨團
欧洲政党
歐洲政治基金會(英语:European political foundation)
歐洲聯盟理事會
主席國
秘書處
歐元集團
行政機關
歐盟高峰會
主席
歐元峰會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
主席
副主席
執行委員
總署
司法機關
歐洲聯盟法院
法院
普通法院
中央銀行
歐洲中央銀行
行長
中央銀行體系
歐元體系
最高審計機關(英语:Supreme audit institution)
歐洲審計院
秘書長(英语:Secretary-General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Auditors)
其他國際法歐盟機構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歐洲投資銀行集團
歐洲投資銀行
歐洲投資基金
歐洲投資銀行研究所
歐洲大學學院
歐洲穩定機制(英语: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
統一專利法院(英语:Unified Patent Court)
獨立機構
歐洲監察使
歐洲數據保護監督員(英语: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Supervisor)
專門機構
歐洲聯盟專門機構
咨詢機構
歐洲區域委員會(英语:European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歐洲經濟與社會委員會(英语: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軍事機構
政治與安全委員會
歐洲聯盟軍事委員會
歐洲聯盟軍事參謀部
法律
既定法(英语:Acquis communautaire)
基本權利憲章
競爭法(英语:European Union competition law)
版權法(英语:Copyright law of the European Union)
準則
公民權利準則(英语:Citizens' Rights Directive)
合作與核查機制(英语:Mechanism for Cooperation and Verification)
《官方公報》
立法程序(英语:European Union legislative procedure)
公民倡議(英语:European Citizens' Initiative)
規章(英语:Regulation (European Union))
LGBT權益
強化合作(英语:Enhanced cooperation)
條約
選擇退出權
退出
經濟
預算(英语:Budget of the European Union)
貨幣(英语:Currenc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共同體偏好(英语:Community preference)
政府採購(英语:Government procure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
歐元區
歐元
國際地位和使用(英语: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usage of the euro)
交通(英语:European Commissioner for Transport)
歐洲–高加索–亞洲運輸走廊計畫(英语:TRACECA)
最低工資(英语:List of European Union member states by minimum wage)
平均工資(英语:List of European countries by average wage)
失業率(英语:List of European Union member states by unemployment rate)
人均醫療開支(英语:List of European Union member states by health expense per person)
政治理念
歐洲一體化
歐洲領域(英语:Eurosphere)
政府間主義
多速歐洲(英语:Multi-speed Europe)
新功能主義(英语:Neofunctionalism)
最優貨幣區
超國家聯盟
歐洲懷疑主義
歐洲迷思(英语:Euromyth)
聯邦主義
親歐洲主義
民主合法性(英语:Democratic legitimacy of the European Union)
差異化整合(英语:Differentiated integration)
特權夥伴關係(英语:Privileged partnership)
潛在超級大國狀態
政策
自由、安全與司法的領域
移民與庇護政策(英语:Migration and asylum policy of the European Union)
申根區
歐洲司法網絡(英语:European Judicial Network)(刑事案件)
歐洲民事與商事司法網絡
公民
護照
身分證(清單)
駕照(英语:European driving licence)
車牌
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
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
永久合作架構
擴大政策
睦鄰政策
全球戰略(英语:European Union Global Strategy)
經濟暨貨幣聯盟
歐元區
歐洲銀行同盟(英语:European banking union)
單一監督機制(英语:Single Supervisory Mechanism)
單一清算機制(英语:Single Resolution Mechanism)
資本市場同盟(英语:Capital Markets Union)
歐洲金融監管體系
單一市場
農業政策
文化政策(英语:Cultural polic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關稅同盟
教育政策(英语: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initiativ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能源政策(英语:Energy policy of the European Union)
環境政策(英语:Environmental policy of the European Union)
歐洲綠色政綱(英语:European Green Deal)
漁業政策
健保政策
健保卡(英语:European Health Insurance Card)
勞工流動(英语:Freedom of movement for workers in the European Union)
區域發展(英语:Regional policy of the European Union)
歐洲結構及投資基金(英语:European Structural and Investment Funds)
航太政策
體育政策(英语:Sport polic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增值稅(英语:European Union value added tax)
外交關係
睦鄰政策
歐洲經濟區
聯合委員會(英语:EEA Joint Committee)
能源共同體(英语:Energy Community)
歐洲政治共同體
歐洲共同航空區域(英语:European Common Aviation Area)
歐洲高等教育區(英语: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歐盟/歐洲太空總署框架協議
歐盟/歐洲太空總署太空委員會
歐洲和平機制(英语:European Peace Facility)
經濟伙伴關係協定(英语: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s)
歐洲聯盟聯合協定(英语:European Union Association Agreement)
穩定與結盟協定(英语:Stabilisation and Association Process)
東部伙伴關係
歐盟近東議會大會(英语:Euronest Parliamentary Assembly)
歐洲門戶計畫(英语:EU Gateway Programme)
歐盟南高加索戰略(英语:EU Strategy for the South Caucasus)
北方維度(英语:Northern Dimension)
地中海聯盟
全球戰略(英语:European Union Global Strategy)
自由貿易協定(英语:Free trade agreemen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擴大化
當前進程(英语:Potential enlarge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統計數據(英语:Statistics relating to enlarge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文化(英语:Cultural polic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杜澤拉吉協會(英语:Douzelage)
歐洲歷史之家(英语:House of European History)
2012年諾貝爾和平獎(英语:2012 Nobel Peace Prize)
通行證
語言
媒體自由(英语:Media freedom in the European Union)
公共假期
宗教(英语:Relig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電話號碼(英语:Telephone numbers in Europe)
象征(英语:Symbols of the European Union)
列表
圖書(英语:List of books on the European Union)
準則(英语:List of European Union directives)
城市人口
機構主席(英语:List of presidents of the institut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
最高建築(英语:List of tallest buildings in the European Union)
恐怖事件(英语:Terrorism in Europe)
最大城區
主題 · 分類 · 共享資源
查论编欧洲联盟成员国
爱尔兰
法國
德国
奥地利
比利时
保加利亚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麦
爱沙尼亚
芬兰
希腊
匈牙利
克罗地亚
義大利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荷蘭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查论编欧洲各国家和地區联合国會員國
阿尔巴尼亚
安道尔
亞美尼亞
奥地利
亞塞拜然
白俄罗斯
比利时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麦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国
格鲁吉亚
德国
希腊
匈牙利
冰岛
爱尔兰
義大利
哈萨克斯坦
拉脱维亚
列支敦士登
立陶宛
卢森堡
馬爾他
摩尔多瓦
摩纳哥
蒙特內哥羅
荷兰
北马其顿
挪威
波兰
葡萄牙
罗马尼亚
俄罗斯
圣马力诺
塞尔维亚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乌克兰
英国
公认主权实体
馬爾他騎士團
梵蒂冈(聖座)
歐洲聯盟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阿布哈兹
科索沃
北塞浦路斯
南奥塞梯
德涅斯特河沿岸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区
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
奥兰
法罗群岛
直布羅陀
扬马延
根西
澤西
马恩岛
斯瓦尔巴
查论编世界主义和世界政府理论
超国家主义
联邦主义
政府間主義
反民族主义
全球化
民主和平论
價值觀外交
全球帝国
世界主义
超国家联盟
世界和平
单一制
複合制
邦联制
联邦制
全球主義
主要国际组织
联合国(UN)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
無國界醫生(MSF)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人權觀察組織(HRW)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银行(WBG)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国际刑警组织(ICPO)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無代表國家及民族組織(UNPO)
国际议会组织
各国议会联盟
联合国大会
欧洲议会
阿拉伯议会
泛非议会
拉美议会
国际司法机构
常设仲裁法院
国际法院
国际刑事法院
特設國際刑事庭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
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
柬埔寨法院特別法庭
东帝汶国际法庭
联合国黎巴嫩特别法庭
塞拉利昂特别法庭
區域性法庭
美洲国家人权法庭
欧洲法院
欧洲人权法院
非洲法庭
加勒比法庭
區域性组织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
太平洋共同体(SPC)
太平洋岛国论坛(PIF)
上海合作组织(SCO)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CEDEAO)
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CEEAC)
葡萄牙語國家共同體 (CPLP)
法语国家及地区国际组织(La Francophonie)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欧洲委员会(CoE)(非欧盟机构)
欧洲联盟(EU)
拉丁语联盟(LU)
非洲联盟(AU)
阿拉伯国家联盟(AL)
伊斯兰合作组织(OIC)
经济合作组织(ECO)
突厥國家組織(CCTS)
欧亚经济联盟(EEU)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
东非共同体(EAC)
加勒比國家聯盟(ACS)
中美洲统合体(SICA)
南美洲国家联盟(USAN)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ELAC)
美洲国家组织(OAS)
安第斯共同体(CAN)
獨立國家聯合體(CIS)
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七国集团(G7)
八国集团(G8)
二十国集团(G20)
金砖国家(BRICS)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薩赫勒國家聯盟(AES)
萨赫勒国家邦联
国际调解院(IOMed)
法律和条约
国际法
國際人道法
国际私法
國際人權憲章
超国家法
日内瓦公约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議定書
联合国宪章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
京都议定书
歐洲聯盟基本條約
欧盟法律
巴黎協定
历史
海牙和平会议
国际联盟
华沙条约组织
共产国际
世界革命
大東亞共榮圈
经济互助委员会
大英帝国
帝國聯邦
建议和观念
世界政府
联合国议会大会
非洲合众国
東非聯邦
中亚联盟
太平洋同盟
北美洲联盟
歐羅巴合眾國
CANZUK
東亞共同體(EAC)
国际运动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
民主輸出
世界联邦运动
全球公民运动
世界公民
雄心壯志聯盟
文化
巴哈伊信仰
人文主義
宗教
世俗
普世價值
国际辅助语
世界语
逻辑语
國際手語
公制
公制化
國際單位制
統一碼
改革曆法
人元紀年
第三文化兒童
查论编二十國集團(G20)
非洲联盟
阿根廷
澳大利亞
巴西
加拿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
欧盟
法國
德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亞
義大利
日本
墨西哥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南非
韩国
土耳其
英国
美国
查论编國際人權組織(英语:List of human rights organisations)與機構(英语: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類型
人權團體
人權委員會
人權機構(英语: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
真相與和解委員會
國際機構
兒童權利委員會(英语:Committee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殘障人士權利委員會(英语:Committee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国际刑事法院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
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區域體系
非洲人權與民族權利委員會(英语:African Commission on Human and Peoples' Rights)
非洲人權與民族權利法院
非洲聯盟法院(英语:Court of Justice of the African Union)
歐洲人權法院
防止酷刑委員會(英语:Committee for the Prevention of Torture)
美洲國家人權委員會(英语:Inter-American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美洲國家人權法院(英语:Inter-Americ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多邊體系
欧洲联盟
欧洲委员会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
民主制度與人權辦公室(英语:Office for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Human Rights)
美洲国家组织
联合国难民署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
國際勞工組織
世界衛生組織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
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
聯合國人口基金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聯合國人居署
主要非政府組織
國際特赦組織
國際人權聯盟
人權觀察
緊急救援組織(英语:Emergency (organization))
人權第一(英语:Human Rights First)
紅十字體系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查论编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历史
《北大西洋公约》
峰会
军事行动(英语:NATO Operations)
扩张
组织
總部
理事会
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
盟军转型司令部(英语:Allied Command Transformation)
议会大会(英语: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
人物
秘书长
军事委员会主席
欧洲盟军最高司令
盟军转型最高司令(英语:Supreme Allied Commander Transformation)
成员国
阿尔巴尼亚
比利时
保加利亚
加拿大
克罗地亚
捷克
丹麦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国
德国
希腊
匈牙利
冰岛
意大利
拉托维亚
立陶宛
卢森堡
蒙特內哥羅(英语:Military of Montenegro)
荷兰
北马其顿(英语:Army of the Republic of North Macedonia)
挪威
波兰
葡萄牙
罗马尼亚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英语:Slovenian Armed Forces)
西班牙
瑞典
土耳其
英国
美国
多边关系(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NATO)
大西洋公约协会(英语:Atlantic Treaty Association)
欧洲-大西洋伙伴理事会(英语:Euro-Atlantic Partnership Council)
歐盟
地中海對話
和平伙伴關係計畫
獨立合作夥伴行動計劃
主要非北約盟友
伊斯坦堡合作倡議
五眼聯盟
古阿姆民主和經濟發展組織
七大工業國組織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
二十大工業國
制度與法律規章
NATO軍事標準標誌
北约之歌
查论编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01年—1925年
1901年:杜南、帕西 /
1902年:迪科門、戈巴特 /
1903年:克里默 /
1904年:國際法研究院 /
1905年:蘇特納 /
1906年:羅斯福 /
1907年:莫内塔、雷诺 /
1908年:阿诺尔德松、巴耶尔 /
1909年:貝爾納特、德康斯坦 /
1910年:国际和平局 /
1911年:阿赛尔、弗里德 /
1912年:羅脫 /
1913年:拉方丹 /
1917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
1919年:威爾遜 /
1920年:布儒瓦 /
1921年:布蘭廷、朗格 /
1922年:南森 /
1925年:張伯倫、道斯
1926年—1950年
1926年:白里安、施特雷澤曼 /
1927年:比松、克维德 /
1929年:凯洛格 /
1930年:瑟德布卢姆 /
1931年:亚当斯、巴特勒 /
1933年:安吉尔 /
1934年:亨德森 /
1935年:奧西茨基 /
1936年:薩維德拉·拉馬斯 /
1937年:塞西爾 /
1938年: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 /
1944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
1945年:賀可德 /
1946年:巴尔奇、穆德 /
1947年:英国教友会、美国教友会 /
1949年:奧爾 /
1950年:本奇
1951年—1975年
1951年:儒奧 /
1952年:史懷哲 /
1953年:馬歇爾 /
1954年:联合国难民署 /
1957年:皮爾遜 /
1958年:皮爾 /
1959年:諾埃爾-貝克 /
1960年:盧圖利 /
1961年:哈馬舍爾德(颁奖前身故) /
1962年:鮑林 /
1963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
1964年:金 /
196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
1968年:卡森 /
1969年:國際勞工組織 /
1970年:勃勞格 /
1971年:勃蘭特 /
1973年:基辛格、黎德壽(拒绝领奖) /
1974年:麥克布賴德、佐藤荣作 /
1975年:薩哈羅夫
1976年—2000年
1976年:威廉斯、科里根 /
1977年:國際特赦組織 /
1978年:萨达特、贝京 /
1979年:德蕾莎修女 /
1980年:佩雷斯 /
1981年:联合国难民署 /
1982年:默达尔、加西亚 /
1983年:瓦文萨 /
1984年:图图 /
1985年: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组织 /
1986年:維瑟尔 /
1987年:阿里亞斯 /
1988年: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
1989年: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1990年:戈尔巴乔夫 /
1991年:昂山素季 /
1992年:門楚 /
1993年:曼德拉、德克勒克 /
1994年:阿拉法特、佩雷斯、拉宾 /
1995年: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罗特布拉特 /
1996年:西门内斯·贝洛、奥尔塔 /
1997年:国际反地雷组织、威廉斯 /
1998年:休姆、特林布尔 /
1999年:無國界醫生 /
2000年:金大中
2001年至今
2001年:联合国、安南 /
2002年:卡特 /
2003年:艾芭迪 /
2004年:馬塔伊 /
2005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巴拉迪 /
2006年:尤努斯、孟加拉乡村银行 /
2007年:戈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
2008年:阿赫蒂萨里 /
2009年:奧巴馬 /
2010年:刘晓波 /
2011年:约翰逊-瑟利夫、格鲍伊、卡曼 /
2012年:欧洲联盟 /
2013年: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
2014年:薩塔亞提、优素福扎伊 /
2015年: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
2016年:桑托斯 /
2017年: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
2018年:穆奎格、穆拉德 /
2019年:阿比 /
2020年:世界糧食計劃署 /
2021年:雷萨、穆拉托夫 /
2022年:比亚利亚茨基、纪念、公民自由中心 /
2023年:穆罕默迪 /
2024年: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2年、1919年、1925年、1929年、1933年、1935年、1944年、1952年、1954年、1960年、1962年、1976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查论编20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奖:塞尔日·阿罗什 - 戴维·瓦恩兰化学奖: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 布赖恩·科比尔卡生理学或医学奖:约翰·格登 - 山中伸彌文学奖:莫言和平奖:歐洲聯盟经济学奖註:劳埃德·沙普利 - 阿尔文·罗思
歷年諾貝爾獎得主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ISNI
VIAF
各地
挪威
西班牙
法国
BnF data
加泰罗尼亚
德国
以色列
芬兰
美国
瑞典
拉脱维亚
日本
捷克
澳大利亚
韩国
克罗地亚
波兰
葡萄牙
学术
CiNii
人物
Trove
其他
CONOR
现代乌克兰百科全书
瑞士历史词典
Id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