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世界杯冰岛
原始人类以狩猎为生,他们深信动物是种族延续的关键。动物的皮毛、骨肉成为部落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这种对动物的依赖,逐渐演化为一种祈求,他们期望所依赖的动物能给予支持,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由于原始人尚未将自己与动物明确区分,他们相信动物同样拥有思想、感情和灵魂。
为了维持生计,原始人捕杀动物,但同时又害怕动物的灵魂会报复,因此他们向动物表达崇拜,以求得宽恕。此外,原始人在动物面前常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对动物怀有敬畏之情,这种情感进一步催生了动物崇拜的现象。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几乎世界各地的种族都曾经有过对动物的崇拜。例如,在法国南部的德鲁瓦·弗雷尔山旧石器时代遗址洞穴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半人半兽形态的“兽主”雕像,这一发现证明了古人对动物的崇拜之情。同样,在小亚细亚的萨勒特·许余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七千年前的原始祭台以及壁画上描绘的雄牛和兀鹰,这些壁画同样展现了古人对动物的敬畏和崇拜。在中国古代,动物崇拜也曾盛行一时,这些文化现象都体现了人类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在《山海经》的浩瀚篇章中,无论是历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还是各地崇拜的神灵,都被巧妙地描绘为与动物紧密相连的存在。《南山经》中的神灵与飞鸟、神龙共舞,展现出神秘的连接;《西山经》则揭示了神灵与骏马、牛、羊、猛虎、豹子等动物间的紧密关系;而在《北山经》中,神灵与蛇、马、猪等动物相互交织,编织出独特的神话网络。此外,《东山经》、《中山经》以及海内外诸经中的神灵,也都与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在《山海经》的描绘中,常被塑造为“人面兽身”的奇异形象,同时,书中还描绘了大量奇异的鸟类和怪兽。这些构成人兽或兽兽合体的基础动物,包括龙、马、牛、羊、虎、豹、蛇、猪、犬等,以及一些未曾有确切名称的鸟类。这些动物中,除了龙作为神话中的神兽之外,其余都是中国古代生活中常见、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动物。
这些动物不仅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生存所依赖的对象。因此,它们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崇敬和崇拜。在《山海经》的描绘中,这些动物与神灵、英雄人物的交织,不仅丰富了神话故事的内涵,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动物的深厚感情。
展开全文
中国古代对四灵——龙、凤、麒麟、龟,怀有深深的崇拜之情。前三者均为人们想象中的神秘动物,而龟则因其被视为能通人情、知吉凶,并可作为神人之间的媒介而备受尊崇。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一些动物产生了新的崇拜,这些动物被认为具有决疑断讼的神力或驱邪赶鬼的功能。东汉王充在《论衡·是应》中记载:“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而《杂五行书》则提到:“悬羊头门上,可除盗贼。”此外,《风俗通义·祀典》也有描述:“今人卒得鬼刺痱悟,杀鸡以傅其心上。病贼风者作鸡散。东门鸡头可以治蛊。由此言之,鸡主以御死辟恶也。”(今人若突然遭受鬼邪侵扰,便杀鸡以安抚其心。对于病贼风者,则制作鸡散以治疗。东门鸡头更被认为能治疗蛊毒。由此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具有御死辟恶的神圣地位。)
古代祭祀动物,其核心目的在于获取渔猎对象的青睐与庇护,以及确保农业收成的丰硕。《礼记·王制》中提及:“獭祭鱼,然后虞人人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这一记载揭示了通过以鱼类和小兽的天敌来祭祀渔神和猎神的方式,旨在讨得这些鱼兽的欢心,从而获取更为丰富的猎物。
同样,《礼记·郊特性》中也描述了类似的祭祀场景:“蜡八之祭……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这种祭祀猫、虎的方式,旨在表达感谢,因为它们减少了老鼠和野猪对农作物的损害。此外,《礼记·郊特性》还提到了当时人们对危害农作物的昆虫的祈祷,祈求其“毋作”,即不要作祟。
中国少数民族中,亦存在众多的动物崇拜现象,这些崇拜多以图腾崇拜的形式得以留存,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生物的敬畏与感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