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世界杯冰岛
“没有赚得完的钱,只有瞬间长大的孩子”。有一些家长觉得,陪读也算一种特殊的亲子行为,可以加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感情,见证他们成长的每一步,而且自己也能增长知识。
随着现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忙于工作,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彼此间的感情受到冲击。
一些家长在各种权衡下,最终选择全心全意陪伴孩子。他们认为,家长陪子女学习,和他们一同读书,一起探讨书中的问题,容易和孩子的思想产生碰撞,从而产生共同语言,便于家长更好地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简介、爱好、兴趣、志向等,使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减少彼此的误会。
观点二:对陪读,心有无奈但又不敢放手
有的家长说,“陪读”其实也挺无奈的,但现在竞争激烈,即便辛苦也丝毫不敢放松。
从事服务行业的黄女士说,她的孩子上一年级,老师习惯在网上布置作业,孩子回家就进入老师给的网址,从那里下载或抄写作业题目。因为她晚上经常要加班到八九点甚至更迟,到家孩子已经睡觉了,结果,第二天孩子就会因为没有做作业名字被老师挂在家长群里。
几次下来,她深感愧疚,只好向领导申请调换到不要加班的岗位。如今,她每天晚上都准时陪读,她说,“这样做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
无独有偶,在法院上班的方女士女儿在读小学六年级,成绩一直稳居班上前五名,好几次她想不陪读了,但女儿不同意。女儿说,比她读得更好的同学家长也都陪读。的确,在父母的监督下完成作业,往往能在当晚解决所有不懂的问题,第二天老师讲评时印象更深刻,方女士想想大家都在陪读,再累也要坚持,完全不敢放松。
观点三:没必要!陪得了一时,陪不了一世!
家长李女士说:“陪读好处不会很多,孩子自己的困难应该让他自己面对。孩子学习的压力已够大了,家长陪读,也许孩子的心理压力会更大。”
“陪读不是在关心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像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我们企业肯定不会要!”某知名企业负责人陈先生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连读书都要人陪,那么以后工作了,企业要派他出差,是不是也要家长或者其他员工陪呢?
还有家长担心,陪读会让孩子远离集体生活,减少与同学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参加集体活动时间,使他们难以融入集体,久而久之,孩子会容易变得孤独、封闭。另外,如果陪读中,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对家庭产生依赖,降低生活自理能力。
观点四:陪读要看客观情况、双方意愿
还有的人指出,应不应该陪读,怎么个陪法,还得看家庭情况、家长个人选择和孩子的客观情况与意愿。
比如,有些孩子身心条件特殊,需要家长时时看护,那么无微不至的陪读无可厚非。但如果有的家长一定要以舍弃个人工作、生活的方式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倘若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同意,还是得慎重考虑这样的决定。
陪读,究竟“陪”的是什么?
“陪”孩子更要“读”孩子
陪读陪读,既要“陪”孩子,又要“读”孩子。遗憾的是,有的家长都注意到了“陪”,而忘记了“读”。
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陪”孩子容易,“读”孩子则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付出。既“陪”又“读”,了解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才是陪读正确的打开方式。
陪,是为了减压而不是增压
不论是为了照顾孩子生活起居,还是督促孩子专心学习,有一个原则不能忽视——家长陪读,是为了帮助孩子减轻负担、远离陋习,而不是用“陪”的方式,让孩子时时感受家庭的过度期望和重压。
一些家长在“陪读”时会反复叮嘱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努力、认真学习,不然你就对不起我们在你身上下的功夫。”殊不知,这样的施压会压抑孩子的学习情绪,严重的话,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
实际上,当家长在孩子身边“陪读”,给予孩子各种各样“爱”的照顾时,无需家长多言,孩子自身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对不住家长的付出。当孩子成绩不佳时,他们就会产生更大的压力。
这时,家长们要做的是更多地开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埋怨;为孩子减负,而非施压。
陪读是为了今后不用“陪”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陪读”也不例外。
我们该想清楚,陪伴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陪伴才正确?只有弄明白了这些问题,才能避免走入陪读的误区。
陪伴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最终不用陪伴,能独立、自信地学习。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指导孩子逐步学会怎样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使孩子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
图文综合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