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动物不能近亲繁殖?会带来种族灭绝?

admin | 世界杯冰岛

▲鲮鱼的模式图及实物图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用鲮鱼和湘华鲮(抗寒能力更强)杂交,结果杂交子一代的抗寒能力有所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后代的抗寒能力,专家们再用杂交子一代和湘华鲮回交,以此类推。继续回交若干代之后,就能得到抗寒能力更强、遗传性状更稳定的鲮鱼新品种了。

▲▲鲮鱼抗寒新品种的培育技术路线

上面所说的回交其实就是子代与亲本之间的交配,也正是题主所说的近亲繁殖。这种操作在养殖新品种的培育上应用得非常普遍,效果也非常好。当然了,这也是在人为干预下才普遍发生的现象,在自然状态下,动物们会通过多种方式来避免近亲繁殖的发生,比如:

通过气味来识别近亲

有些动物不能够直接辨别出亲属之间的血缘关系,但它们却可以通过彼此的气味来辨别出体内相似的基因配置,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蟋蟀和青蛙,这两种小动物都明显更喜欢血缘关系很远的伙伴。

发育成熟后离开“故土”,另谋出路

看过纪录片的朋友肯定都知道,非洲大草原上每头雄狮都掌握着一定的领域范围。当雌狮抚养的后代长大后,就会被狮王“驱逐出境”,这些年轻的雄狮不得不到其他领域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其实正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的发生。

在北美洲,白竹鼠和另外两种田鼠在发育成熟后也都会主动离开原来的洞穴,在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找伴侣,并且永远都不会再回到原来的旧穴,也不会主动寻找儿时的玩伴。

通过意识观念和法则来识别近亲

信天翁是一种大型海鸟,一生中有超过90%的时间都在海上漂泊,堪称地球上滑翔能力最强的鸟类选手。信天翁父母外出觅食时,往往需要3~5天的时间,在此期间,岛屿上的信天翁幼崽需要时刻待在巢穴里。一旦幼崽离开了巢穴,返航的父母就不会把这只幼崽视为自己的后代,也不会喂食——即便幼崽就在鸟巢旁边。

很显然,在信天翁的意识里有这样一条明显的规则:在巢穴里的幼崽才是自己的后代(典型的“认窝不认鸟”)。这种规则意识是近亲相认的重要凭证,在其他动物身上也有所体现。

比如在啮齿类动物中,田鼠的性欲是非常旺盛的,性交的频率很高,繁殖能力非常强悍。在小鼠出生后,科学家曾把它们的兄弟姐妹全都分开,当性成熟时再把它们放到一起,但这些小鼠依然会主动避开自己的同胞骨肉不会乱伦。这种避免近亲繁殖的规则意识也是深深刻在田鼠基因里的。

为了降低近亲繁殖的概率,有些鸟类还搞起了“外遇”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以为鸟类是对爱情最忠贞的动物,比如鸳鸯、天鹅风。但事实上,鸟类中也有不少“海王”。在澳大利亚有一种杂色鸟,每10窝鸟中就有5只是近亲交配的。

奇怪的是,这种鸟类并没有因此而灭绝,反而还很兴盛。原来这种鸟比较“滥情”,会经常搞“外遇”,它们的后代中至少有60%都是通过这种接触产生的。因此总体上来看,这种杂色鸟的近亲繁殖率并不高,种群规模也因此得以繁荣。

总之,虽然动物之间确实存在近亲繁殖的现象,但这并不是生物进化的主流方向,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野生的动物会通过多种方式来避免进行繁殖的发生,这也是种群健康、繁荣的重要保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