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世界杯冰岛
来源:雪球App,作者: 古月三石,(https://xueqiu.com/1674374427/339338493)
家电、食品饮料、化妆品、旅游、餐饮、医美——下一个风口已至?
2025年1–5月中国消费情况概述2025年1–5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3171亿元,同比增长5.0%;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1%,餐饮收入22773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线上消费增长更快:1–5月网上零售额60402亿元,同比增长8.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9878亿元,同比增长6.3%,占比24.5%。国家统计局指出,基本民生类和升级类商品销售势头良好,如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14.6%,金银珠宝类增长21.8%,体育娱乐用品增长28.3%。在此背景下,各消费板块亮点频现,呈现新的消费场景和升级趋势。
家电行业家电类产品需求显著回暖。零售数据:2025年1–5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4641亿元,同比增长30.2%;其中4月单月同比增幅38.8%。商务部表示,2024年9月以来家电零售额持续两位数增长,1–4月销量同比大增23.9%。这种爆发性增长主要归功于政策刺激:2025年1月,发改委和财政部将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范围扩大到12类产品(涵盖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电脑、热水器、灶具、油烟机、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微波炉),补贴幅度为15%,一级能效产品20%,每件最高补贴2000元。上述措施与线下需求共同发力,推动家电行业迅速回暖。
线上线下趋势:传统家电以线下销售为主。商务部调研显示,1–4月重点城市家电线下增速尤为强劲,如净水器线上线下增速达45.3%、42.0%。618电商大促期间亦贡献新增量,但从总体看,目前大型家电销售仍集中在线下体验和零售场景。随着智能家居普及,电商平台推出了更多“O+O”联动和场景化营销(如智能音箱控制家电),预计未来线上渗透率将继续提升。
新场景与产品:在消费升级引领下,家电产品正向“智能化、场景化”方向演进。智能家居场景中,联网空调、智能音箱、自动扫地机器人等新兴品类热度攀升;厨房电器如洗碗机、油烟机等升级换代需求亦被激活。例如,第三方数据显示1–4月净水器、油烟机、燃气灶、洗碗机线下销售额分别增长45.3%、42.0%、40.4%、25.0%,反映健康功能和便捷体验受青睐。品牌方面,头部企业如美的(000333)、格力电器(000651)和海尔智家(600690)等加速布局AI与高端化,依托“一线+下沉”双轮驱动扩大市场。券商分析认为,新一轮家电升级起点已至,“国补”政策继续实施将持续利好行业。
投资建议:家电行业由于政策驱动与消费升级同步,未来1–2年景气度可期。建议关注国内龙头企业:如美的、格力及海尔,这些公司具备完善的渠道体系和品牌力,可较好消化“以旧换新”带来的增量。
食品饮料食品饮料类消费保持稳定增长。零售数据:1–5月粮油、食品类零售额989.3亿元,同比增长13.0%;饮料类130.4亿元,微增0.2%;烟酒类278.7亿元,同比增长6.7%。食品饮料行业上半年延续去年末发力态势,新品和常规产品齐头并进。根据行业调研,“2025年零食饮料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行业推出新品4万余款,新品贡献销量占比增加20%,消费者对新口味和新品牌关注度显著提升。
线上线下趋势:传统快消品线上渗透率持续提升,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渠道加速培育市场。大型电商平台和连锁超市均强化健康和功能食品供应链,助推无糖、低脂、高蛋白等健康产品销量增长。在场景消费方面,品牌积极开发“即食”、“便携”产品以满足通勤、一人食、夜宵等多元化需求。
新兴品类:“健康功能性”已成共识,无糖饮料、益生菌乳制品、养生零食等颇受欢迎。情绪化消费也崛起:联名限量款、国潮IP款饮料零食经常引发抢购热潮,体现“悦己”消费心态。年轻一代追求个性化和趣味性,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品牌通过电竞、国潮合作吸引Z世代。同时,下沉市场价值被挖掘,不少区域品牌以高性价比产品渗透县镇市场。
政策刺激与消费券:为提振内需,多地发放餐饮和文旅消费券。以上海为例,推出“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旨在鼓励“家庭式、场景式和体验式”餐饮消费;北京等城市也发放餐饮、电影节等主题消费券,以激活餐饮和文化旅游需求。这类政策拉动了消费者到店和餐饮消费,有望提升下半年食品饮料消费。
投资建议:食品饮料行业基本面稳定,龙头企业具有较高市占和品牌溢价能力。建议关注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如蒙牛、伊利等乳制品龙头,以及贵州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企业。同时,健康和新潮食品领域品牌(如三只松鼠、洽洽、伊欧食品等)也具备成长空间,但需关注原料成本和市场竞争风险。行业整体仍有消费升级动力,但应留意需求疲软和价格竞争等风险。
化妆护肤品化妆品消费稳步回升但增速放缓。零售数据:1–5月化妆品类零售额188.9亿元,同比增长4.1%。护肤和彩妆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普及,男性护肤需求增长明显,但整体受化妆品市场整合和渠道竞争影响,增速相对温和。
消费趋势:“悦己型消费”推动美妆市场高端化。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功效和体验,天然有机、科技护肤概念受欢迎。智能美容工具(如家用光疗仪、智能镜)开始在年轻家庭中流行,呈现“智能场景化”趋势。定制化护肤和无菌包装等创新也获得关注。与此同时,各国品牌与中国本土品牌争夺市场,国货美容产品凭借国潮和性价比吸引年轻用户。根据行业报告,不少食品饮料品牌还进入美容赛道,体现消费跨界潮流。
渠道变化:线上依然是化妆品销售主阵地,多品牌通过直播和社交媒体营销;但消费者亦重视线下体验,购物中心和美妆店的旗舰店吸引力强。品牌方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及私域运营,以锁定流量。
代表上市公司与投资建议:重点关注具有技术研发和品牌优势的上市企业。例如上海家化(600315)拥有多个知名品牌;珀莱雅(603605)、丸美(603983)等主打年轻化市场;爱美客(300896)和华熙生物(688363)则在化学美容原料和医美领域表现突出。化妆品行业竞争激烈,建议关注头部龙头品牌、成本控制优秀和国际化程度高的公司,谨防中小品牌被市场淘汰。
旅游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5年“五一”假期(5月1–5日)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这一数字反映出旅游市场持续复苏态势。1–5月国内旅游呈现“五一”集中高峰,年初春节、清明小长假等也带动出游需求。总体看,旅游服务消费保持稳定增长。
消费趋势:旅游消费呈现“升级+多样化”特征。消费者不仅追求经典景点游览,还热衷乡村游、红色游、文旅融合项目。定制化和主题游兴起,如“健康养生游”“冰雪游学团”“沉浸式文化游”等在年轻人和家庭游客中受欢迎。老年消费群体也推动“银发旅游”热潮,多地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专项旅游列车和线路。此外,跨境游缓慢恢复,但仍受国际形势影响,短途出境游(东南亚、日韩等)和港澳游保持较高热度。
线上线下趋势:旅游在线化程度提高。在线旅游平台和OTA(如携程、飞猪、去哪儿)订单量大增,直播带货和短视频成为目的地宣传新渠道。景区服务数字化升级,如智能导览、电子门票、文旅度假区预约等,优化了游客体验。与此同时,旅游及酒店业采取多平台营销策略,结合“抖音、直播+专属优惠券”等方式吸引流量。
政策刺激:各地推出文旅消费券、旅游补贴助力行业复苏。例如上海市开展“乐游上海”旅游消费券发放,鼓励市民参与本地游和周边游;各地文旅部门亦组织节庆活动、夜游经济等,用“线上预约+线下体验”模式拉动游客消费。这些措施提升了节假日旅游收入和餐饮、交通等配套消费。交通部门如铁路公司也相应加开临客,满足高峰客流需要。
代表上市公司与投资建议:旅游细分行业板块表现分化。旅行社类可关注中国国旅(601888)、中青旅(600138)、众信旅游(603707)等;酒店/景区类关注锦江酒店(600754)、华住(未上市)、宋城演艺(300144)等。建议关注供应链端机会:铁路和航空运输(国铁、高铁运营商)提高运能,以及国内游恢复受益强的主题公园、酒旅企业。行业依赖季节性政策支持,建议根据疫后趋势和宏观调控动态灵活配置。
餐饮服务餐饮业持续恢复增长:1–5月全国餐饮收入22773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较年初有所加快,5月当月同比增长5.9%,为2024年以来高点。外卖、连锁餐饮增速领跑,小微餐饮店和个体餐馆也逐步回暖。
消费趋势:新式消费、健康需求和体验驱动餐饮升级。无餐厅堂食空间向外拓展,多品牌推出“自热食品”、即食系列;消费者对优质餐饮服务和健康食品需求增加,如低卡、无添加甜品、植物蛋白替代肉类菜品受欢迎。同时,社交属性饮食兴起,网红餐厅、主题餐饮(如电影主题餐厅、复古风餐饮)继续吸引年轻消费者。餐饮场景更加丰富,从家庭聚餐到跨界美食节“打卡”,消费体验多元化。
线上线下趋势:到店消费与外卖订单齐头并进。外卖平台促销活动、“新业态”门店(如菜谱多样的云厨房)推动了线上销售。同时,大型商圈餐饮受到人流改善提振,晚市人气回暖。数字化运营成为常态,餐企加快数字化改造,如智能点餐、无人餐厅试点、私域流量运营等。餐饮服务链条对冷链和配送能力要求提高,冷链物流和生鲜电商的协同作用增强。
政策刺激:餐饮消费券直接拉动就餐需求。如上海餐饮消费券发放期间,平台上报名用户暴涨,掀起排队抢券热潮。北京市、四川等多地也开展分轮消费券活动,鼓励市民在餐饮、影院等场景消费。这些政策刺激了部分时段的就餐客流,并增加了餐饮营业额。
投资建议:餐饮业竞争激烈,建议关注品牌优势明显、管理稳健的企业。连锁餐饮企业(如呷哺呷哺、周黑鸭等)因规模效应和标准化经营更抗风险;同时可布局新消费场景下的优质龙头,如高端餐饮集团或特色风味餐企。重点关注线上订餐平台、新零售融合模式创新及供应链企业,以把握行业整合带来的机会。
医疗美容服务医疗美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行业报告显示,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从2021年的2179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410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17.2%。消费者对医美的接受度持续提高,轻医美项目(注射类、微创类项目)最为流行。传统医美(整形手术)与生活美容(非医药美容)并举,但前者受到法规影响。
新趋势:求美群体呈现年轻化、男性化趋势,二三线城市增长迅速。消费者更加理性注重安全和效果,推动行业规范化;智能化平台与大数据应用加速普及,消费者可通过在线咨询与比价更快匹配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健康功能性”概念渗透:抗衰老、皮肤修护等功能型服务需求上升,人文和中医美容融入一些项目(如中药面膜、草本注射疗法)。政策环境:政府多次强调健康服务业规范发展,要求完善医美服务标准化体系。2022年新广告法实施后,行业监管趋严,一方面规范了市场秩序,另一方面也对部分企业短期业绩形成波动。
代表上市公司与投资建议:医疗美容服务链条上多家公司受益。爱美客(300896)是透明质酸及注射填充剂龙头;华东医药(600329)和华熙生物(688363)提供玻尿酸等核心原料;东方美谷等区域龙头机构发展连锁医院。建议关注行业整合带来的龙头成长性,但需警惕政策变动风险。市场竞争激烈,未来1–2年投资策略可优选业绩稳健且拥有合规资质的龙头企业,同时关注海外扩张和新技术创新带来的长期机遇。
总结:2025年前5个月,中国消费品市场呈现全面企稳回升态势,各板块在创新产品和新场景推动下加速升级。政策刺激(如家电以旧换新、消费券等)对相关行业产生积极影响,互联网与智能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升级与人口结构变化相互作用。投资上,建议重点关注各板块龙头企业的业绩与估值,同时留意下沉市场和新兴业态的成长机遇。各行业未来1–2年仍将依托国内消费升级大趋势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