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

admin | 世界杯冰岛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5月28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此条目之中立性有争议。其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2016年9月11日)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改善。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请邀请适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讨论页。

维基百科中的医学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如需获取医疗帮助或意见,请咨询专业人士。详见医学声明。

中医的科学性问题,是指受现代医学所影响下的现代中医学,其是否符合现代之世界主流医学的科学标准的问题。在19世纪以后,伴随来自于西方欧美等国自然科学的传入[1],东亚的中医便因此受到相当大的挑战与冲击。这亦导致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等地),若干倾心于西方化和现代化的知识分子各自开展了“中医是否为科学?”的问题讨论;而欧美的学者,亦对此类问题深感兴趣。由此直至21世纪,世界各国中对该问题的讨论活动,仍然方兴未艾。

目录

1 问题焦点

2 废除中医派

3 检验中医术语与西医对应程度派

4 注释

5 参考文献

6 参见

问题焦点

编辑

传统上中医不实行大规模双盲实验,中医的理论架构没有可证伪性的关系,故一般并不将中医视为科学。而传统中医发展的时候,微生物、细胞、基因及有机分子没有被发现,因此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解释疾病。

在现代科学发展到分子生物学的今天,许多中医概念仍没有找到对应的实物证据,因而被怀疑。如:气、经络、穴位、阴阳五行、寒热湿气等。亦有说法指出经络和穴位已找到,用电可查探[2][页码请求][来源可靠?]。

废除中医派

编辑

更多信息:废除中医运动

有声音认为应当“废医验药”,亦即不只是中医的理论有问题,连中药的疗效都有被夸大、神化之嫌,因此除废弃中医理论,还应当严格地检验中药疗效的可靠性与客观性[3]。代表人物为方是民,代表作为《批判中医》。另有极端派别认为应当“废医废药”,推动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代表人物为张功耀。

检验中医术语与西医对应程度派

编辑

杜聪明先生对中医(汉医学)的看法是实验治疗学而非废医验药(废医存药)[4],他说“像它(汉医学)以哲学理论来进行病理的解说,由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实在不得不说是极其幼稚的。由实际的角度而言,非常明显地,它的解说和方法是一定无法应用到现代医学上的,而且绝对没有这种需要。是以,我所感到有兴趣的问题是,对于西医临床专家做出正确诊断后的每一个疾病,汉医会如何地试著解说?或者应当给予什么病名?究竟那是全然错误的解说呢?还是说,即便解说是错误的,在实际治疗时,难道就完全没有任何助益吗?在这些之外,在汉医的医经学中还有下列具体的例子,像是关于人身血脉经络骨髓的记述,疾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症状的浅深剧易缓急新故气火、还有风寒暑湿燥火这六门等等的术语,究竟相当于现代医学理的什么意义?作为诊断学的话,望闻问切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在脉学上,脉的浮沈、乃至缓紧、迟数、滑涩等分类的价值,汉医病名与现代医学的病名之间的对照与比较。换言之,要系统地研究并科学地批判汉医法的病理论、医理论、症候论与诊断学, 以此来提供整理汉医学的实际资料。”[4]并且在抗生素尚未普及的时代背景,他说:“恐怕在霍乱及黑死病的治疗方面,汉医的处方是任何人都可以治疗的,可是一个堂堂的西医大国手却只能够束手旁观,患者几乎都是死掉的。”[4]

注释

编辑

^ 主要是西方医学。

^ 十四经脉显像探秘——卫行脉外小分子循经运 输通道系统的研究

^ 方舟子,《批评中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03/01。

^ 4.0 4.1 4.2 2017-03-08自由時報 故事》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為何提倡研究中醫?. [201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参考文献

编辑

参见

编辑

中医学

中医学家列表

中医各家学说